从做茶叶到做茶业

从做茶叶到做茶业

陈孝文摸索做手工茶摸索了五年才做到。有一次,他一个人做100斤的青,期间没叫任何人帮手,总共做了14个小时。“刚开始还挺闲,半小时进去看一次吧,后来越来越精彩,我从这边摇到那边,又从那边摇回来。一直摇,连续做做做,跟玩游戏一样,后来出来一看,四个小时没有停过手,沉在里面了。”

然而,这种理想状态不多,“因为你要顾的不仅仅是这100斤,而是整个品质的标准线。”陈孝文打了个比方,两个师傅做出两款茶:一个香味特别高,但是走水不充分,喝起来有苦涩味。另一个不苦不涩,但也不香。那第一个师傅是不会做茶。第二个虽然没把香味做出来,但他没毛病。陈孝文认为做企业做品牌,特别极致的单品要有,但更重要的是将水准维持在一个整体的稳定线上,不能忽上忽下。从一门心思的“做茶”中抽离出来,转成“做茶业”,才能够感同身受地触碰到市场的震颤和变化。“1991年国家正式放开,我记得1993年的钱是最好挣的。后来茶价跟金价一样一直狂跌,到了2006年以后突然又好了,而且是特别好,瞬间就跟房地产接轨了。”

市场好了,什么样的客人都有了。有一次客人点名就要找陈孝文的茶,而且只要最香的,多贵都不是问题。陈孝文给他解释说真正的武夷茶,是以味求香,铁观音是以香求味,只问香气不问滋味的不是好茶。“我拿毛茶给他一泡,他一喝,嚯,这个香啊,要这个!我说这个不行啊,没火它会返青啊。他非坚持要。好,那我游戏规则告诉你了,你不听,我也没办法。这生意不用做了。”

陈孝文是那种“平时号称不怎么复习,晚上回家疯狂看书”的典型代表,玩的时候疯玩,所以才有了业余级别的75杆。干的时候疯干,才在不断的试错当中找到市场和产品的平衡点。“10000小时定律”在他的身上依然成立。

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成为传承人之前和成为传承人之后有什么变化吗?”他说:“就一句话,没有传承人(这个称号)的时候照样吃饭。有终归是好,但也同时带来了其他的东西。所有好的坏的东西加在你身上,最终都是锦上添花的。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高高兴兴地打好这盘属于自己的游戏嘛。”

陈孝文认为做茶要顾的不仅仅是手上的100斤,而是整个品质的标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