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仙寺出来后,遇到一位阿婆。她穿着崭新的红色上衣,黑布裤子,灰白的头发梳得服服帖帖。她说着我听不懂的武夷山方言,我说着她听不懂的普通话,交织在一起,两人只能摆摆手、哈哈大笑。她把我领回家中,家中还有她的女儿。阿婆姓刘,今年90岁了,“现在还住这村里的就我们是本地人”,刘阿婆的女儿说。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留在武夷山的这个女儿也在赤石新村建房安家,但刘阿婆住不惯,坚持要回赤石住。

更多的老人,随年轻人搬迁到赤石新村。在来赤石村之前,我曾在赤石新村遇到85岁的魏阿婆,她正在拣茶梗。“我们的房子被水冲走了,没有茶山没有土地,我也做不动别的,拣茶梗赚点钱。”赤石村是刘阿婆、魏阿婆出生长大、生儿育女的地方,有她们过去几十年的记忆。赤石新村里新建的楼房宽敞明亮,她们却说她们的家在赤石。

日已过午,作别刘阿婆,我继续在村子里转着,途经一间修葺一新的茶厂,探头探脑望进去,“吃午饭没有?快进来。”主人站起来招呼我,拿了一副碗筷,掀开菜罩,说“你自己添饭”,然后就忙自己的活去了,没有人问我“你是谁?你来这里干什么?”仿佛我一直就是在这里吃饭,只是刚好今天来迟了而已。

据茶厂主人介绍,近年来赤石村开了不少茶厂,一些是原来的村民回来开的,反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只需修补一下;另一类是租的,一来是租金便宜,二来有茶市的历史在,茶企有内容可以宣传包装。

“有人来开茶厂,这边应该可以再恢复发展起来吧?”我问。

“谁知道?太复杂了。”

之后便是一阵长长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