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因茶兴衰

大夫第-因茶兴衰

在经营中,邹氏恪守“无二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的家训,又学习晋商的精明之道,以物易物,以武夷茶换骆驼、洋油、皮革,建起与晋商并驾齐驱的驼队。在漫漫的西部商路之上,邹氏有了自己雄厚的运力。在向南拓展的茶贸易中,邹氏几乎垄断了武夷岩茶的出口贸易。这西、南两路,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武夷茶国际贸易的辉煌历史

邹氏家祠

邹氏大夫第天井

1.居住在大夫第的邹氏后人邹远宁
2.邹氏大夫第内景

当时,广东十三行代表清政府经营商业机构与海关经营进出口贸易,其出口贸易的核心商品即是茶叶,由于参与十三行工作的多是闽籍商人,与邹氏的关系都不错。邹氏族谱里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关闭沿海各个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邹家将武夷茶运往广州十三行售于洋人,使闽茶赖于大行,邹家在广州设茶票行……

古代的商人一旦有钱,最大的嗜好就是捐官、建房,邹氏也不例外。在发展过程中,邹家渐渐形成了“一代工、一代商、一代官”的格局。鼎盛时期,邹家出了不少朝廷命官,如澳门同知(全称广州府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清代负责管理澳门洋人,并负责番禺、东莞、顺德、香山海防的正五品官员)等职位,最高官至四品。今幸存的“下梅第一大宅”邹氏大夫第就是当年邹氏的“门面工程”。大夫第位于邹氏家祠右侧的小巷里,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整个建筑无不彰显主人当年的富有与显赫。因茶兴,也因茶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下梅邹氏和原先商行的老关系,就派不上用场了。凭借更便利的地理位置,赤石取代了下梅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下梅茶市式微,邹氏也渐渐没落。

如今,大夫第里还住着邹家后人。“虽然住在这儿,但并不知道祖上的显赫。家里曾经在很长时间内全靠几亩薄地艰难度日,仅有的一些茶树一度因为不值钱差点砍掉。”2010年,大学毕业回到下梅村的邹晓琳,翻看家谱时,才知道在三百年的家族史上,祖辈们经营的武夷茶远销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流转于欧洲皇室贵族之间,开创了世界万里茶路。不顾父母的反对,邹晓琳决定创办邹府家茶,“发扬和振兴邹家诚信经营的理念,希望再把武夷茶推向国际。”邹晓林说。另一位住在大夫第里的邹家后人邹远宁已经七十多岁,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茶山,做点茶过日子,“虽然量不大,但也足够支撑一家老小的生活。以前一大家人都住在这院子里,最近孙子要去市里读书,儿子一家搬出去了。旅游这块我来维持,茶山交给儿子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