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找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

“去找小时候最熟悉的味道”

在2008年之前,阿炜是一位画家,在福州办着一家盈利相当不错的培训学校,“目前它的规模在福州已经是第一或第二了”,如果不是那年来到武夷山,遇到武夷岩茶,也许他现在只是一个小日子过得滋润,每年几次国外旅行,每天关心投资和市场的小老板。

阿炜是潮汕人,从小就泡在茶缸子里长大。自言性格古怪的他,特别喜欢跟老人家待在一起,因为和老人家在一起可以听故事,而且,有好茶。潮汕地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武夷岩茶的最大消费区,对阿炜来说,做出好的武夷岩茶完全是顺其自然的,“我就是去找我小时候最熟悉的那个味道。”同来的一位潮汕澄海的老编辑立即感同身受,“对,八几年的时候喝得特别多,但那时候不知道是武夷岩茶,只知道叫水仙。粗粗一层纸包着,上面印有绿色的大框框,中间粗体字方方正正地印着‘水仙’两个大字。”

阿炜说:“我起初只是好奇,这里为什么会这么特别?”画家的敏感加上对茶的喜爱,阿炜继续向自己发问,“这样的山水做出来的茶为什么是这样的?没想到越往里钻越饥渴,越钻越想破解里面的谜题,最后实在控制不了了,必须要自己动手做你才能解答。”

为此,阿炜花了几年时间走访当地的山场和有故事的老人家,通过一个个老人的口述和资料整理,慢慢还原拼凑出武夷岩茶的手艺。“可以说,我所获得经验全是有血有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经验,中间再加上我个人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体悟和思考。”就这样,饮茶者阿炜就这样变成了制茶者阿炜。

1/2.为了加速发酵的进程,阿炜决定启用摇青桶。这个摇青桶是去年在朋友的戏说下才添置的,“多少可以减轻一些他在体力上的负担吧”3.走水和摇青交替进行:摇一下,静一下。静的时候就在控温走水 4.炒青 5.给炒青灶添柴 6/7.揉捻 8.青间外有一块木板,木板上用图钉按住的小纸条明确地交待了茶的产地、品种、进厂时间及制作人等信息,精准、细致如同茶叶的身份证

阿炜白衣长衫,长发高束颇像个道长,其实他穿拖鞋只是为了光脚进青间工作;穿粗布麻衣则可以尽可能减少衣料上化学物质对茶叶的沾染

“手工做出来的未必是好茶,而机器制作出来的也未必不是好茶。”

在阿炜看来,制茶本身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纯粹来源于制茶人的感觉和经验的判断,“电光石火,一念之间”。然而,茶与音乐、文学、戏剧、体育一样,每一种看似形而上的东西,下面必定有一个无比实际的、通过时间和训练形成的积累在支撑,基础的部分都达到了,为了追求更高的百尺竿头,一定是形而上的了。

一个小日子过得不错的画家,突然要跑去做吃力不讨好的手工茶,很多人尤其是家里人不能理解。向村民租用茶山费用颇巨,而且还要应付茶季时工人的种种开销,手工茶价格虽然可以卖得较市场略高,但出来的量少之又少。阿炜负责做茶,妻子则负责带山。“带山的人并不比做茶轻松。做茶最辛苦的是熬夜,但带山才是风吹日晒实打实的辛苦。”阿炜说道。

妻子横了他一眼,说:“来了武夷山这么多年,大王峰我都没去玩过呢。山上好多事忙不完,回来还要管各种后勤。”阿炜的小儿子两岁多,山上就是他的游乐场,跟大人走山场时虎虎有生气,来回山路四五公里不要抱全程自己走完,着实让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大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