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多过制茶坊

配套多过制茶坊

老伯的家过去是制茶工人的住所。后面一排房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房,供岩主、包头和客人在制茶季临时住宿,另一部分就是制茶的茶坊了。

两层的茶坊荒了好多年,但只要对岩茶工艺有所了解,稍加观察便能看出茶坊各处的用途。一楼左屋是摇青间,右屋是炭焙间。屋里留下不少挑茶青的竹篮,旁边是计划经济时期运送初制茶的铁皮箱,上有天心茶叶加工厂字样。炭焙坑围布焙间四边,坑中炭灰都还在。屋顶是等距间歇的木条结构,上面铺有竹席,竹席的编织也留有间隙。楼上无疑是晾青间,楼板筑成镂空结构能让茶青透气不闷。

焙间右侧墙面有扁长缝隙,像个没塞抽屉的抽屉空,通连着隔壁已经倒塌还未修复的揉茶炒茶室。这个玄关很是巧妙,这边炒好青揉捻成条的茶,装在竹扁中,通过正好能容下一个竹扁不偏不移穿过的“抽屉空”,顺手就能输送到焙间。后来查看林馥泉书中碧石岩茶厂的平面图,知道这个装置被称为“送茶窗”,与佛国岩这个茶厂结构一致,炒茶灶后面是揉茶台,茶叶揉捻好往送茶窗一塞,就进了焙间。

佛国岩茶厂的构成是过去岩厂的典型。一个岩厂的构成不止具体制茶的茶坊,还包括庙宇、客房、工人住房等配套。无论是佛国岩厂还是碧石岩厂,配套的占地面积甚至大过具体制茶的场所,可见武夷岩茶制作的劳动力之密集,所花人力之多。

如果武夷这些被修缮维护的旧岩厂都能恢复并利用起来,而不仅仅是作为茶文化宣传的观光点,或许更能体现它们的本来意义吧。

佛国岩老茶厂内,计划经济时期运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