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欲阻,碧水要奔

丹山欲阻,碧水要奔

出发武夷山时正值雷雨季节,为避免天气原因造成的飞行不顺,我选择坐动车前往。8个多小时的路程,广州-深圳-饶平-诏安-福州-武夷山,几乎跨越半个广东和整个福建。我喜欢这样一点点地靠近目的地,沿路领略八闽大地的壮美,幻想即将到达的那一片碧水丹山。

碧水丹山,来自于南朝江淹1对于武夷山的地貌描述。现在的武夷山风景区在远古时期是一个内陆湖盆,湖盆周围山地各类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大量的碎屑物质被流水搬运到湖盆里沉积下来,在当时干热的气候和氧化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的岩层,俗称“红层”。到了早第三纪,湖盆开始抬升,“红层”受到东西向的挤压,沿南北向断开,岩层全部向西倾斜,向东翘起,形成单斜山。这些红层使得武夷山呈现出丹山之貌。

“碧水”则得益于武夷山降水丰富(每年高达2000毫米),河流众多,境内有崇阳溪、九曲溪、黄柏溪、梅溪等多条河流。

到达武夷山后,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被山水环抱着的城市。

我住的客栈门口就有一条溪,一问,是武夷山的母亲河崇阳溪。崇阳溪发源于武夷山市岚谷乡,过武夷山市区,流经角亭时,东面有梅溪汇入;崇阳溪挟梅溪往西南流约两里,与黄柏溪水相汇;流经武夷宫时,与九曲溪交汇后出武夷山,注入建溪汇入闽江,最后在福州出海。

1.低档次茶叶用普通的方法挑下山,休息的时候,直接放在地上
2.搬运高品级茶叶时,茶箱全程不能接触到地面,搬运工用此种方法,需要停下休息的时候,把竹竿的一头插在地上,垂直竖起,整个箱子的重量由地面承受,工人不用负重(图片来源:翻拍自罗伯特·福琼《两返中国茶乡》)

碧水与丹山,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既是相依,亦是矛盾。赋予武夷山人民丰富物产的丹山,也因山岭崎岖、层峦叠嶂禁锢了走出去的脚步。但碧水是流动的,山要阻拦水要奔,正是这一条条要奔的溪流,带动了武夷山的水上运输,大量的木材、笋干、大米通过竹筏沿水路运出。茶叶的贸易,也是从水路开始。清朝年间,武夷山茶市繁荣,茶叶在下梅、星村装箱,从梅溪、九曲溪顺水而下到崇阳溪(另一茶市赤石位于崇阳溪畔),经崇阳溪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