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座茶园,多植名丛
文/林葭
本是武夷山先民应对错综复杂的地形创造出来的茶园,却也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和香气。
“喜欢岩茶的人,以喝到三坑两涧的茶为骄傲”,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这片久负盛名的正岩山场充满好奇。但走进这片山场时,却发现这里的茶园一反常态的小,小到不走近看,竟不知身处茶园中。
此时,2016年的头春采茶已结束,暑假旅游旺季还没有到来,这个空档正是走山场的好时节。穿过大红袍景区,沿着蜿蜒向下的石砌台阶走向慧苑坑。水珠沿着两旁的岩壁点滴下落,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的水帘洞天景象,把岩壁侵蚀成灰黑色。芒萁骨、山类芦生长其间,在岩壁上随风舞动,作为酸性土壤的标示植物,芒萁骨的生长土壤也适合茶树生长。迎面而来的是沁人清香,说不清这香气来自菖蒲、山蕙、杜鹃还是兰花……抑或是它们混合而成。
头采结束后,一些茶树已经剪枝,但漫山遍野仍是醉人的翠绿。这些茶园不似江浙一带,在山坡上连绵起伏、成片整齐;也不像云南的茶园,古茶树屹立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据《武夷茶经》载,唐宋以来,武夷山茶园大都利用高山斜坡地、岗陵缓倾地或平坦洲地开筑。在岩茶区,由于地形错综复杂而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分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利用竣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故有“石壁梯层茶园”、“石座法”、“寄植法”、“斜坡式茶园”、“平地式茶园”等五种传统耕作茶园。
慧苑坑里,60多岁的江西籍茶工黄大叔正在给茶树除草。虽然不是本地人,但在武夷山当茶工20多年,他对这片山场了如指掌。“这些都是老的(茶园),现在不这么建,也没地建了。”据他介绍,石壁梯层茶园在牛栏坑、慧苑坑、九龙窠分布最多。石座法,全山各岩都有,其中九龙窠、内外鬼洞、慧苑坑、牛栏坑最多。“种在石座里的茶,那可都不一般啊。”黄大叔竖起了大拇指。植于石座中的茶株往往都是名丛,被视为山中最珍贵的茶树,如九龙窠之大红袍、慧苑之白鸡冠、兰谷之水金龟、佛国之金锁匙等。
本是武夷山先民应对错综复杂的地形创造出来的茶园,却也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韵和香气。茶园周围的高大乔木为相对低矮的茶树挡住了风吹日晒,茶园两侧峭壁陡立,云雾易聚难散,形成漫反射,茶叶能够合成更多的芳香物质。乔木、灌木、野草交错丛生,这样的生物群落结构,创造了病虫害难以孽生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食物链环境,维持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九龙窠里的石壁梯层茶园
20世纪50年代以后,武夷山大部分茶园属于垦复栽植,新筑石砌梯层虽有但不多。80年代以后,武夷山新开垦的茶园多分布在岩山之外更广泛的地区。风景区里得以保留下来的古代石砌茶园也被称为内山茶园或正岩茶园。这些茶园饱经沧桑,但由于它们造工精良,绝大部分保护良好。而且地处正岩产区,历来是人们争相拥有和精心耕作的上等茶园,所产之茶为山中质量最优,山主或茶企都为拥有这样的茶园而自豪。
看着看着,我不禁疑惑,石座里的茶树怎么排水,茶农又是怎么上去的?黄大叔往旁边一指,“那,自己看。”通往石座的岩石上,清晰可见人工凿出的排水沟和仅能容纳一脚的台阶。在没有机械的年代,这些石砌台阶、石座、岩石上凿出来的小台阶是如何建成的,其艰辛我们难以想象。千百年来在此间劳作的人们或许也无暇思索这个问题。他们日复一日,扛着锄头、挑着粪土,从这台阶走上来。在每年的春天,挑着沉甸甸的茶青,从这台阶下去。我想那一刻,他们心中定有对祖先满满的敬意。

1.石岸用长约25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5厘米的长方形石块,各石对角斜砌而成
2.先民们在岩壁上凿出的小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