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个码农,多了个茶农
武夷岩茶制茶技艺从来传男不传女,长辈往往考虑的只有一点,就是如何让小孩长大后人人有饭吃。武夷岩茶一个门类的技艺通常就传一个孩子。陈孝文爷爷陈谨造有四个兄弟两个姐姐,他是老五。老大和老五学做青,老三和老六学做焙。“如果做青的师傅工钱是50元,焙工是49元,那四个孩子工资差不太多,我们一家人出去
陈孝文
孝文家茶董事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都能‘抢’到生意。”

陈孝文做手工茶做了5年。有一次,他一个人做100斤的青,期间没叫任何人帮手,总共做了14个小时
“如果你一开始就下手重?你后面怎么做?你一开始就把红边摇出来,之后你怎么走水?好比你血管堵住了,它就不动了。”
“企业做品牌,特别极致的单品要有,但更重要的是将水准维持在一个整体的稳定线上,不能忽上忽下。”

陈孝文开青视频
传到了爸爸陈敦水这一代,刚好赶上了“大锅饭”时代。大家都在一起搞生产,东西全都公开了,担不担心自己的技艺被人学去?陈敦水说:“这个不怕的。”第一,以前的教学方式其实没有变,一个生产队一个青师父,他要带小工的话,肯定优先从自己的亲人里挑选。第二,做茶是看不会的。师父说,去,摇50下。好,你去摇。你会做事还好,如果不会师傅又不点破,你就永远不会做茶。
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做“职业精神”,但凡事规规矩矩,非常认真。陈敦水说,以前采一棵树可以采一个月的。“开面全采完,不开面的动都不要动。”做茶是一环扣一环的,采揉炒都是同一拨人,采的不均匀,做青走水走得不充分,到了晚上揉茶梗多割手,炒茶又烫手。因此必须尽量做好,不然遭殃还是自己。
传到了陈孝文这一代,又有变化。
陈孝文小时候成绩不好,上了中专,学的是那个年代最吃香的计算机专业,“当时说人要会三样东西嘛,叫做说话、写字、走路。其实就是说未来要懂英语,懂电脑,懂开车。要是早知道社会发展这么快,当时就不学计算机了。”
幸亏陈孝文不喜欢计算机,武夷山少了个码农,多了个茶农。当然说茶农并不准确,生在本就拥有自己茶厂的陈家,陈孝文可不用像之前的父辈、祖辈一样从最辛苦的小工做起,他从小出入做青间就跟出入自己的房间似的。“到我真正自己进去做,3小时就学会了。”
自我感觉良好的陈孝文并没有高兴多久,他第一次做青就做坏了。“就像你拿到一个新玩具,你是绝对闲不住的,时不时就想去转它两下,对吧?”这期间,孝文的爷爷陈谨造试图帮他挽救,他拦着不让爷爷碰,爷爷说:“老师傅帮你看一下你不要啊?”他却一套理论:“你什么老师傅呀?你就做60多年茶叶,摊到每个村15天,900多天,3年,才刚刚出师!”
做多了,陈孝文才发现做茶永远是由轻到重,好茶都是靠碰。就像做人,凡事要留有余地。“如果你一开始就下手重?你后面怎么做?你一开始就把红边摇出来,之后你怎么走水?好比你血管堵住了,它就不动了。”
再往后,陈孝文也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不是单项技术,而是整体的,“像我爸,他学做青的,那么他这辈子顶了天了也就是个顶级的青师父。但后来他去做厂长了,从精制到管理到产销这一套他全都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