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壤天生优质,施肥都讲工夫
武夷山的植茶土壤由丹霞岩石风化而来,有细砂,有石粒,也有石块。它不同于我们固有印象中的土壤—一旦着手,难以拍净。若筛除石粒和石块,它似乎更接近海边沙滩之沙,质地绵柔但不失刚性。
陆羽在《茶经》“茶之源”的篇章里写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从一般农作物角度来说,被陆羽认为上者和中者的土壤都非常贫瘠,肥力薄,透水、透气性强,但茶树的习性就是喜清透湿润。所以,要种出最好的茶,土壤这一关的平衡点就在于:既要有合适且截得住的肥力,以满足它的清透性,又要能截得住适当的水分满足它的喜湿性,还得透得了气,满足它的通透性。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提出,石上生茶,因土地贫瘠,叶的生长受抑制,滋味疏散而薄;但肥沃土壤上生的茶,又会因肥力过厚,叶生得稀,滋味过强而肆。所以,徽宗也认为茶壤肥瘦需平衡,才会生出最适宜的茶。
台湾茶叶复兴重要人物林馥泉在堪称岩茶圣经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书中,关于武夷山土壤的描述可视为对陆羽与宋徽宗最好的回应:“茶树之生育及品质所适宜的土地为壤土,以表土深富养分而有机物多,空气流通而不失干燥,常保有适量水分之理学的性质适量处所,此土质上之条件,武夷山中之土均可得。”
以这样的茶壤种茶,虽然能出高品质茶,但产量是个短板。因此,这样的产地只能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或是贡茶。明代武夷山就曾出现过因对贡茶要求质精且量大,导致“景泰年间茶久荒”。
居幽谷临溪涧,肥力充足但透性佳的武夷砂砾壤,在茶树下服务三五年后,存在容易被充沛的水分冲走养分的隐患。于是,历年来武夷茶土的施肥工夫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
过去,那些被认为值得为之大花工夫的茶地都要施以客土(也称填山)来维持土壤肥力。所谓客土,就是将周围同类型未被开垦之地的土壤以人挖肩挑,运至所需茶地。三五年一次,不同地块轮作。而且所选土壤极其苛刻,只选同类型土壤,最忌《茶经》中所述的“下者生黄土”之黄土。施客土是一件颇费人力财力的事。从林馥泉的记载中可见,在分工具细明确的岩茶从业人员里,客土一事需由岩厂的所有者岩主“定夺”,由实际主持岩茶生产的“包头”安排操办。定夺时要充分考虑权衡,譬如已生长在肥润之地的、已经成名或曾经成名而今疏于管理的名丛、新开辟欲出产的,才会被施以客土。直至1999年,武夷山被批准为自然文化双遗产保护区,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种施客土的传统才结束。目前,武夷山实施有机耕作的人家,会换以饼肥为茶地施肥。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可武夷山最好的茶全都落在坑谷中

进山采茶的采茶工,多为江西人
岩骨花香
用于形容岩茶独有的品质特征。花香对于品茶者来说是较易直接感受到的,诸如桂花、玉兰、兰香、桂皮、水蜜桃等花果香,而对制茶者而言要呈现并突出花香也不难。对岩骨的理解则是见仁见智,有认为是岩石、土壤味道的,有认为是岩上苔藓味道的,也有认为是花香不飘而扎实落茶汤里的滋味表现,甚至有认为岩骨为一种不可言传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