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孕育三坑两涧

丹霞孕育三坑两涧

丹霞,经地质学家冯景兰(哲学家冯友兰之弟)命名,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发现、命名、系统研究的地貌。它虽遍布中国,但类型各异。在“几”字形黄河流域的右肩也就是内蒙、陕西两省交界的鄂尔多斯高原一角,它由砒砂岩组成,这种岩石令土地极度贫瘠,几乎生不出任何草木。而在花岗岩、火山熔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多种岩石组合形成的武夷山,则完全是另一派景象。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是孕育生机的所在,它哪怕巨石凹槽里一小撮少得可怜的土,也有植物奋力生长。就算岩壁上只是薄薄一层苔藓地衣做养分,也要热烈地长出一壁幽幽花草画卷。也正是在这种优渥生态下,才长出了历来为人称道的武夷茶。

武夷山的植茶之土,从沙到砂,直至半径不如米粒宽的小圆石,再到指甲片大小的石块,有粉色晶透的,色白细密如粉笔的,灿黄质润如腊的。正岩区域内的土壤与陆羽在茶经中所描述的正好对应:“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土,下者生黄泥。”而在正岩核心区三坑两涧地,随便抓起一把茶土,一放,砂砾全部落回土地,没有一丝粘腻,这才明白烂石、砾土让茶在肥力与通透之间寻得平衡的道理。景区里不少代表性山场的成土母岩是火山岩、红砂岩和页岩,而红砂岩正源于武夷山这些丹霞山岩。

除了土壤土质,三坑两涧的形成也与丹霞不无关系。

地壳运动的不均匀抬升程度和角度,尤其是燕山构造产生的断裂和断陷,使得章堂涧、牛栏坑、九龙窠这三条相互平行的东西向幽谷得以形成,这三条幽谷正是典型的正岩核心区。

其中最受推崇的山场谓之“三坑两涧”,三坑两涧曾被称为“大岩”,又被认为是正岩中的正岩。而三坑两涧的具体所指,如今却流传着两个版本,少有讨论和论证。一说为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另一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将其中大坑口换倒水坑。

武夷丹山凹槽中,一小撮薄土都有植物奋力生长

三坑两涧

指武夷山正岩中最具代表性,出场最优质茶的山场,也是武夷山景区内制茶历史最久的区域。其中三坑有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一说,也有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一说。现较常出现的是前一说,其中慧苑坑范围最大。但据张天福和林馥泉书中,均支持后一说。两涧则为悟源涧和流香涧。三坑两涧中目前以慧苑水仙和牛栏坑肉桂最受市场推崇。

1989年张天福主编的《福建乌龙茶》及林馥泉于1943年编著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与运销》中均列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为三坑。

林馥泉还在书中详列出慧苑坑所含范围为桂林岩、青云岩、苓脚岩、幔陀峰、霞宾岩、水濂洞、慧苑岩、竹窠、景云岩和三仰峰,并特别说明“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另列兰谷岩、宝国岩为牛栏坑,形容此坑宽而短。再列神通岩、宝珠岩及天心岩之九龙窠为大坑口。

从谷歌卫星地图俯瞰整个武夷山景区,三坑两涧一带的地形很是独特。除章堂涧、牛栏坑、九龙窠三条武夷山的主要沟谷之外,其间很多丹岩成带状,朝东西向平行横亘布列,又分割出许多谷地。因此三坑两涧一带为武夷山特有的谷地栽茶方式提供了最为密集的匹配产所,保证谷中喜阴茶树只接受适度的光照。

三坑两涧地带还为谷中茶园提供了最为配套的植被。武夷山有句农谚“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意思就是:岩顶要有植被,不可变秃头,才能给谷中茶提供涓涓不断的流水;岩壁上也要有植被,才保得住水分不至快速蒸发;谷中同样要有植被,还需溪流。如此,整个岩谷便为喜湿的茶树提供了水汽循环,植被的丰富也利于形成更丰饶的茶内涵物质,进而丰富了茶的香气程度和类型。

不止正岩区,整个武夷山景区的70多平方公里,被无数个丹霞山岩密集布阵,区隔出坑、涧、窠等不同构造的山场,为武夷茶提供了一个个光、水、热条件都适宜,但又各有差异的生长环境。这也是武夷岩茶呈现丰富复杂性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