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五年时间,把茶席摆上武夷山九十九座山头

他用五年时间,把茶席摆上武夷山九十九座山头

文/杜若

茶席地点:白云岩
人物:正岩先生及其友人

茶席地点:武夷山风景区内的碑匾博物馆前
人物:正岩先生的儿子

“我就想通过摆茶席这种方式,拍下在山上摆茶席的美好画面,让更多人看到山场的美,呼吁大家保护好这一座座山。”

说起茶席,常见的多是当下时兴的茶空间里充满禅意、和静空寂的画面。而我向往的,是古代出世山林的侍僧与遁世山水的雅士,他们以地为席,煮水品茶,吹箫抚琴,谈古论今。而在武夷山,就有这么一个人,人称“正岩先生”,他花了5年时间走茶山,把茶席摆上武夷山99座山头。

正岩先生并非武夷山当地人,他来自福州,开过健身房、瑜伽馆,玩过期货搞过房地产,曾赚得盆满钵满也曾亏得两手空空。因缘际会和武夷山结缘,他走过中国南方所有茶产区却独爱武夷茶,决心投身岩茶事业中。因为只收正岩产区的茶,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正岩先生”,叫着叫着,很多人都忘了他的本名—潘秦。现在,他在上海创办的会所“大红袍私房茶”主要由他爱人经营打理,他则大部分时间待在武夷山,收茶、做茶。“还有走山场,摆茶席。”正岩先生补充道。

2011年一次上山时,他发现当地茶农滥用“草甘磷”(一种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生态被破坏,随处丢弃的除草剂包装袋和其他垃圾也对山场环境造成了污染。“那时候我就想通过摆茶席这种方式,拍下在山上摆茶席的美好画面,让更多人看到山场的美,呼吁大家保护好这一座座山。”正岩先生解释他摆茶席的初衷。

茶席地点:九曲溪一曲溪边人物:正岩先生和他的爱人

这一摆,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寒暑,有时孤身一人,有时带着妻小,有时叫上三两好友。只要在武夷山,只要时间允许,他便拿起他的工具箱,上山摆茶席。正岩先生的工具箱是一个老竹编茶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缺一不可,茶席、茶盘、茶荷、茶则加以辅助。“工具都备着,但我更喜欢就地取材”。幕天席地,情之所至,一块岩石一截枯木均可做席,自然风干掉落的树皮就是极好的杯垫,一只残损的陶器来自建水亦有风骨。纵有珍器百种,茶席的灵魂是茶。“走哪座山就带上产自这座山的茶,水当然也是这座山的泉水最佳。”

有一回正岩先生上白云岩摆席,待了三天,三天里只喝水喝茶,吃芽头。“你夜里不怕吗?”我不禁问。正岩先生讲他摆茶席时,总会备多一个茶杯,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他解释“这一杯是敬山神的”。“对哦,和山神打过招呼,敬过茶了,山神自会庇护,还怕什么?”我自言自语。他笑而不语。

此前,曾听人讲过喝到哪座山的茶就仿佛感受到哪座山的气息,当时我不解并怀疑。而当我自己喝完一泡茶后,走进那一泡茶叶生长的山场,双手抚摸到岩壁、垒石、树干上青苔的柔软,双脚感受到坑涧间流水的清洌,举目所见皆是醉人的鲜绿,嗅到的是沁人的清香……我似乎瞬间明白了,是味蕾和记忆的联结,让那片山场的气息在脑中苏醒、迎面而来。当听到正岩先生“在这片山场,以此山之水,煮此山之茶,细细品尝”时,我深深羡慕,如此品茶者,能有几人?

“已经走了超过三分之二,今年冬天就可以走完这99座山头了,然后准备出一本书,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山场的美,一起来保护山场。”正岩先生一边细数他走过的山头,而我已开始期待在今年冬天能再来一次武夷山。

茶席地点:大王峰
人物:正岩先生和湖南大学尚本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