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简介
《社区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这本书是由黄国英,黄陶承,王艺主编创作的,《社区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指南》共有215章节
1
前 言
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近年来,儿科医生紧缺、儿童“看病难”、儿科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完善儿科分级诊疗体系,为百姓提供高水...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一、概述 二、病因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治疗与处理 八、转诊指...
3
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4
一、概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系因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的以钙、磷代谢紊乱和骨骼钙化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佝偻病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发病缓慢。随着病...
5
二、病因
1.维生素D来源减少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种途径。 (1)内源性途径:由日光中波长290~320nm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骨化醇,后者转化为胆骨...
6
三、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看作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长期严重维生素D缺乏可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钙血症,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
7
四、临床表现
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早期,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也可以出现低钙抽搐、生长缓慢、昏睡、易激惹等症状。少数患儿可能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肌肉疼痛等。...
8
五、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1.血生化检查 ①初期: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降低;②活动期:血钙稍低,血磷降低显著,碱性磷酸酶...
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包括:母孕期特别是孕晚期摄入含维生素D的食物少或无,日光照射时间少及有缺钙症状;冬春季出生儿在婴幼儿期未加服维生素D制剂、添加辅食少或不合理...
10
七、治疗与处理
治疗目的在于提高血维生素D3的水平,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 1.一般处理 加强护理,合理饮食,坚持经常晒太阳。 2.补充维生素D 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
11
八、转诊指征及原则
(1)佝偻病患儿出现频繁抽搐、精神状态差、严重骨骼畸变时应转诊。 (2)临床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经用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效果不佳(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
12
九、宣教与随访管理
做好科学育儿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开展系统保健管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强调预防从围生期开始,以婴幼儿为重...
13
2 新生儿黄疸
...
14
一、概述
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在体内蓄积所致,是新生儿出生早期的常见问题之一,可以是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s...
15
二、发病机制
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主要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1.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 新生儿红细胞数量较多,红细胞寿命较短,每天产生的胆红素为成人的2倍多。其他来源的...
16
三、病理生理
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达到一定程度可成为病理性的,通常存在潜在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可归结为胆红素产生过量、肝脏胆红素代谢和分泌减少、肠道胆红...
17
四、临床表现
(1)新生儿皮肤黄染,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和巩膜,甚至手、足掌心。生理性黄疸可以是足月新生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仅有皮肤颜色发黄唯一表现,多在出生...
18
五、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检测,可通过经皮测血清胆红素(TCB)和TSB。一旦临床考虑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应抽血检测TSB及结合胆红素值作评估,并区分是未结合胆红素还是结合胆...
1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各种实验室方法检测的胆红素值均可以帮助诊断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值未超过新生儿时龄胆红素曲线第95百分位,考虑生理性黄疸可能性大,可采取以下方案...
20
七、治疗与处理
1.一般治疗 所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该尽早开始喂养,保持排便通畅,保证每日摄入量。 2.光疗 如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根据新生儿光疗标准积极给予光...
21
八、转诊指征及原则
(1)对新生儿开放的社区中心应配备经皮胆红素仪。对于黄疸程度不重、未达临床干预标准即中-高危区以下患儿可行门诊随访,必要时口服退黄药物,2~3天后复诊。 (2)...
22
九、宣教与随访
(1)所有新生儿均有发生黄疸的可能,应常规宣教,告知家属如何观察新生儿黄疸,对产妇O型血的新生儿更应强调早期观察。目前已有新生儿皮肤比色卡的应用,是当前较新颖的...
23
3 食物过敏
...
24
一、概述
食物过敏是指机体通过食入、皮肤接触或吸入某种食物蛋白而引起的特异性免疫炎症反应,是过敏性疾病按过敏原种类进行分类中的一类。儿童发病率为8%。...
2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可以引起人体过敏的食物很多,最常见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甲壳类和贝类、鱼、小麦和大豆。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可将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分为3类:①Ig...
26
三、病理生理
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以及肺泡,所以Ⅰ型变态反应病理改变的靶器官主要位于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血管平滑肌。 IgE和肥大细...
27
四、临床表现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消化和呼吸系统多见。一般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主要累及皮肤和黏膜相关组织器官,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则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症状和体征因过...
28
五、实验室检查
1.非特异性试验 对诊断具有提示和参考价值。 (1)血清总IgE水平升高。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增高。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当嗜酸性粒细胞占5%~...
2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食物过敏的诊断首先需进行临床评估,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比较容易观察到食物和症状之间的关系,临床怀疑某种食物过...
30
七、治疗与处理
1.饮食管理 食物过敏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回避过敏食物。回避过敏食物的同时应注意膳食的营养均衡,尤其是对多种食物过敏的患儿应定期进行营养评价,避免因食物回避造成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