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因
2025年11月03日
二、病因
1.维生素D来源减少 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种途径。
(1)内源性途径:由日光中波长290~320nm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基底层内贮存的7-脱氢胆骨化醇,后者转化为胆骨化醇即维生素D3。此途径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缺乏阳光照射是造成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最主要高危因素。日光中的紫外线不能透过普通玻璃,如婴幼儿被长期过多留在室内活动,会导致其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高大建筑物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会吸收部分紫外线;气候的影响,如冬季日照时间短,紫外线较弱,也可影响部分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2)外源性途径:即摄入食物中的维生素D。乳类(包括人乳、牛乳、羊乳等)、禽蛋黄、肉类等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鱼类中仅有部分海鱼的肝脏中维生素D含量较丰富;谷类、蔬菜、水果中几乎不含维生素D。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纯母乳喂养婴儿较配方奶粉喂养婴儿更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2.胎儿期储存不足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并储存于体内,可满足出生后一段时间(约出生后2周内)机体的需要。母亲在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是造成胎儿维生素D储存不足,致使婴儿出生后早期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重要因素。
3.生长速度快,需求量大 如早产、双胎或多胎婴儿出生后生长速度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且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不足,容易发生佝偻病。
4.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如囊性纤维化、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可使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