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种类和数量较大的变化。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食物多以液体为主,摄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重。婴幼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①细菌感染,如霍乱弧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痢疾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②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埃可病毒等;③真菌,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念珠菌);④寄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滴虫、阿米巴原虫、蛔虫等。

(2)肠道外感染:患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急性传染病时可伴腹泻,因为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发生紊乱。有时肠道外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如不定时、过量、食物成分不适宜、突然变换品种或断奶。

(2)对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

(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导致消化液分泌减少。

(4)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如乳糖酶缺乏),胃肠道分泌型IgA(sIgA)较少。

(5)滥用抗生素治疗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液体与电解质在小肠中的转运可能受多种调节机制的控制,包括内分泌因素、肠道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免疫改变及膳食因素等。胃肠道中的肽类、神经递质及细菌内毒素均可改变肠道上皮细胞中的环腺苷酸(cAMP),后者明显影响电解质的转运。除液体和电解质吸收分泌的变化外,肠管的运动改变也能影响粪便的量和软硬度。影响肠管运动的因素虽多,但主要受肠道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此外,各种胃肠道内分泌素和神经肽类可对多种刺激(包括膳食因素)做出反应而改变肠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