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1)首先需确定是否为急性腹痛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排除需外科处理的急腹症。年龄<3岁的婴幼儿以肠套叠、嵌顿疝多见,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查体可触及腹块,嵌顿疝时可在单侧或双侧腹股沟触及肿块,按之不可回纳。疑似病例首选B超筛查,婴幼儿不明原因引起的肠梗阻,也需考虑肠套叠。年长儿急性腹痛以阑尾炎多见,表现为固定右下腹痛或转移性右下腹痛,一般为钝痛,穿孔阑尾炎腹痛可较剧烈,且伴有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查体可及麦氏点压痛,可合并肌紧张、反跳痛,但年幼儿有时麦氏点固定压痛及肌紧张均可不明显。腹部B超及下腹部CT检查可协助诊断。若有肠梗阻或穿孔,腹部X线摄片可明确。
(2)除外急腹症后需分析判断腹痛的病因及性质,慢性腹痛病程常>2个月,可为器质性(解剖异常、感染性、炎症性或代谢性),或更为常见的是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所致。器质性腹痛具有持续性、局限性、固定性的特点,腹部局部性体征为压痛、肌紧张、肿块、肠型;功能性腹痛具有间歇性、泛化性、非固定性的特点,腹痛间歇性发作,腹软,不胀,无固定的紧张、压痛或肠型,需除外器质性病变。
(3)腹痛的伴随症状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如腹痛伴发热,常提示炎症性疾病;腹痛伴呕吐、腹泻,提示胃肠炎可能性大;伴胆汁性呕吐,提示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痛伴紫癜,需考虑过敏性紫癜或腹型荨麻疹;腹痛伴呕血、黑便,需警惕上消化道出血;伴果酱样血便,提示肠套叠;赤豆汤样血便是出血性小肠炎的特征表现;伴鲜血便,提示肛裂、痔疮、肠息肉可能;腹痛伴黄疸,则肝胆系统疾病可能性大;腹痛伴血尿,需警惕泌尿道结石;腹痛伴体重下降或生长迟缓,可提示慢性炎症、乳糜泻等。
(4)患儿的既往病史(感染性腹泻先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慢性胃炎等)、有无外伤(脏器破裂出血)、手术史(肠粘连)、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乳糜泻、特异性体质、偏头痛等)、用药史(治疗药物性食管炎、胃炎)等都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5)若按部位来分,腹痛需考虑的诊断如下。
1)中上腹痛:多见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胃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疾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幽门螺杆菌药)、胰腺炎、胆囊炎和胃/小肠扭转。
2)右上腹痛:可见于肝胆疾病、肾结石、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阻和右下叶肺炎。
3)左上腹痛:多见于脾脏血肿、肾脏疾病、左下叶肺炎和便秘。
4)右下腹痛:多见于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套叠、炎症性肠病、卵巢/囊肿扭转、异位妊娠和腹股沟疝。
5)左下腹痛:多见于便秘、结肠炎(炎症性/感染性)、乙状结肠扭转和泌尿系统疾病。
6)下腹痛:多见于便秘、结肠炎、膀胱炎、子宫疾病和盆腔炎。
7)脐周痛:可见于功能性胃肠病、便秘、胃肠炎(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胰腺炎、胃炎/小肠扭转、阑尾炎(早期症状)和脐疝嵌顿。
8)弥漫性腹痛:见于便秘、功能性胃肠病、贾第鞭毛虫病、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乳糜泻、链球菌/病毒性咽炎、炎症性肠病、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腹膜炎/穿孔、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旋转不良伴扭转、铅/铁中毒、异食癖、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卟啉症、镰形细胞贫血危象、家族性地中海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敏性紫癜、肿瘤、外伤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