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和处理
处理原则:AURI具有一定自限性,症状较轻,无须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影响患儿生活则可服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并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等。临床上应避免对AURI患儿重复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和盲目用药。例如:①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与退热药联用;②给无发热患儿使用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制剂;③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感冒药等,以致超量用药并增加不良反应。中成药需辨证施治,不建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功用类似的中成药。
1.一般治疗 适当卧床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卫生。药物治疗首选口服途径,避免盲目静脉补液。静脉补液用于以下情况:①因感冒导致患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而需要静脉给药;②因患儿严重腹泻或高热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③因胃肠不适、呕吐而进食甚少。
2.药物治疗
(1)解热镇痛药:该类药物针对AURI患儿的发热、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症状。该类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调,周围血管扩张、出汗散热而发挥解热作用。患儿体温>38.5℃可按体重给药,间隔4~6小时可重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效果更佳。注意:对诊断不明者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而影响诊断,过量使用解热镇痛药物会损伤肝脏和消化道黏膜。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甚至可引起胃溃疡和胃出血,对肝、肾功能也有损害,严重者可致肾乳头坏死、肝性脑病,甚至死亡。其还可引起瑞氏综合征,并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故目前AURI发热已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儿童制剂。尼美舒利在儿童治疗应用中已引起多起严重肝脏毒副反应,故不推荐其作为退热药物。
(2)祛痰药:主要通过稀释痰液或液化黏痰,使之易于咳出。常用的祛痰药根据其作用方式分为3类。
1)引发恶心的祛痰药:如愈创木酚甘油醚,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的恶心,反射性地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愈创木酚甘油醚儿童常规剂量:年龄<2岁,须遵医嘱;2~6岁,每次0.05~0.1 g;7~12岁,每次0.1~0.2 g。每日2~3次,口服给药,饭后服用。
2)黏液溶解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分解痰液的黏性成分,如黏多糖、黏蛋白,能使稠厚的痰液溶解,黏度降低而易于咳出。
3)黏液调节剂:如氨溴索等,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产生黏液的细胞,促其分泌黏性低的分泌物,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流变性恢复正常,痰液由黏变稀,易于咳出。氨溴索儿童常规剂量(口服溶液):年龄<2岁,每次7.5 mg;2~5岁,每次7.5 mg;6~12岁,每次15 mg;年龄>12岁,每次30 mg,每日2~3次。
(3)止咳药: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通过咳嗽可以排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清洁。儿童尤其是小婴儿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故使用止咳药需谨慎,多痰或肺淤血患儿应禁用。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止咳药,如可待因(可卡因)及含可待因成分的复方制剂。儿童使用止咳药3~7天若效果不明显,应做进一步检查以免漏诊、误诊。止咳药可分为中枢性止咳药和周围性止咳药,又根据其是否具有成瘾性和麻醉作用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类。
1)依赖性止咳药:如可待因等,可直接抑制延髓中枢,止咳作用强而迅速,并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但具有成瘾性。
2)非依赖性止咳药:如右美沙芬,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镇痛和镇静作用,治疗剂量对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也无成瘾性。右美沙芬剂量:年龄<2岁,须遵医嘱服用;2~6岁,每次2.5~5 mg,每日3~4次;年龄7~12岁,每次5~10 mg,每日3~4次。福尔可定口服剂量:6月龄~2岁,每次2.5 mg;3~6岁,每次5 mg;>6岁,每次10 mg,每日3次。
(4)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1)第1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尚具有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
2)第2代抗组胺药:无抗胆碱的作用。
因此,第1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及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通常作为经典复方制剂被推荐用于普通感冒早期的对症用药。
(5)减充血剂:能使肿胀的鼻黏膜血管收缩,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给药方法有鼻腔局部给药和全身口服给药,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注意鼻腔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有可能导致药物性鼻炎和鼻黏膜充血性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