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与随访管理
22 特应性皮炎
一、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过去称异位性皮炎。本病好发于儿童,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迁延至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患者有明显的特应性体质。“特应性体质”的含义是:①个人或家族成员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②对异种蛋白过敏,如对食物蛋白(肉、蛋、奶、坚果等)或吸入物(粉尘螨、屋尘螨等)过敏;③血清中IgE升高;④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近20年来,我国的AD患病率逐步上升,2013年全国12个城市统计数据显示1~7岁儿童患病率达12.94%,城市显著高于农村,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
二、发病机制
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1.遗传因素 AD属于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其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AD、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若父母双方有一人患AD,其子女AD的发生率是59%;若父母均患AD,其子女发生率可达81%。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目前文献报道的可能致病基因有以下3类:①皮肤屏障相关基因,包括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基因、颗粒层蛋白相关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等;②固有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包括NOD基因、TLR基因等;③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包括编码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的FcεR1A基因等。FLG基因突变是已知最强的遗传危险因素。
2.皮肤屏障功能 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表现为皮肤pH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及皮脂含量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变应原易于入侵,诱导AD炎症反应的发生。
3.免疫学异常 表现为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对变应原的呈递、以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的炎症反应等。
4.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对于过敏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但出生后0~6月龄婴儿受影响较强,6月龄后影响较弱。居住环境空气污染与AD发病率高明显相关。
5.感染 感染是AD的重要诱发因素,AD患者防御皮肤感染的天然免疫成分如抗菌肽LL-37和β防御素等存在缺陷,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及浅表真菌。
6.变应原 吸入变应原包括尘螨、动物皮屑和花粉等,其中尘螨是最常见诱发因素。食物过敏(主要是牛奶、鸡蛋)可能是婴幼儿AD的诱因,但大多数患儿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耐受的形成而逐渐减轻。
7.非免疫学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往往能加重病情,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参与了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病理生理
1.炎症机制 急性期皮损处由Th2相关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和趋化因子如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控制。慢性期主要为Th1细胞产生IFN-γ和IL-12。朗格汉斯细胞和肥大细胞通过表达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参与炎症反应,引起抗原呈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细胞因子等。抗菌肽被角质形成细胞移植。
2.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AD患者皮肤(特别是皮损处)神经酰胺和丝聚蛋白表达减少,是引发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也是炎症相关的继发现象和引发AD的诱因。AD伴有急性瘙痒是由于瘙痒阈值降低。组胺、P物质和其受体对外周瘙痒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临床表现
A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其他有助于疾病诊断的特征性表现包括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褶痕、眼周黑晕、苍白脸、颈前皱褶、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皮肤白色划痕症、出汗时瘙痒、对羊毛过敏等。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可将AD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炎,后者还可合并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AD的皮疹类型多样,包括红斑、丘疹、水疱、渗出、脱屑和苔藓样变,且往往同时存在。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3个阶段。
1.婴儿期(出生至2岁) 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双侧面颊,额部和头皮,逐步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皮疹可干燥或渗出。
2.儿童期(2~12岁) 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胫前,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的苔藓样变。
3.青年与成人期(年龄>12岁) 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胫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背。大部分患者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皮疹。
五、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IgE 部分患儿特别是重度AD患儿可有血清总IgE升高。单纯性AD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外源型患儿有血清总IgE水平升高、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内源型患儿上述变化不明显或缺如。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40%~60%患儿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往往与基本的活动度相关,疾病活动期升高,经有效治疗可迅速恢复正常。单纯型AD患儿中外源型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内源型变化不明显或缺如。
3.过敏原检查 包括特应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应性斑贴试验。阴性结果因其高可信值(90%)通常可排除食物过敏,但阳性的可信值约40%,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正确解读。目前,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是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在医疗临床设施较好时才能进行。
4.免疫状态指标 包括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等。部分严重病例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AD的诊断应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各方面证据考虑。家族史的询问对于AD的诊断非常重要。
《中国AD诊疗指南》(2014版)推荐使用Williams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皮肤瘙痒。
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胫前、颈部(年龄<10岁儿童包括颊部皮疹);②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年龄<4岁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病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有屈侧湿疹(年龄<4岁儿童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年龄>4岁患儿)。
确定诊断:主要标准加3条或3条以上次要标准。
AD有典型临床表现者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部分患儿表现不典型,应当仔细检查和问诊,勿轻易排除AD诊断,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AD的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非特应性湿疹、单纯糠疹、鱼鳞病、疥疮、副银屑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皮肤T细胞淋巴瘤、Netherton综合征、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k综合征、AD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七、治疗与处理
AD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基础治疗
(1)沐浴:沐浴有助于清除和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每日沐浴1次。在炎热的季节应根据患儿出汗的情况增加沐浴次数,在寒冷干燥的季节可以隔日1次。沐浴水温32~37℃,沐浴时间在5~10分钟。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盐浴,要仔细去除痂皮。沐浴时不要用力搓擦患儿皮肤。沐浴用的毛巾选用质地柔软细腻的纯棉制品,出浴后用毛巾轻拍吸干皮肤表面的水分,不要用力擦。对于婴幼儿洗浴用品的选择,尽量选择对无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洁剂,可含抗菌成分。
(2)润肤:外用润肤剂有助于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外源性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润肤剂的使用频率为每日至少2次,沐浴后3~5分钟内涂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润肤剂使用的量要足,以涂后皮肤表面摸上去光滑或略黏腻为度,皮肤干燥严重甚至出现皲裂的孩子需要加大使用量。
2.外用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AD的一线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皮损部位和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制剂,以快速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症状。儿童患者应尽量选用中弱效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每日1~2次,连续应用最短不少于2周,最长不超过6周,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强度较弱的制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2岁)进行维持治疗,用药频率调整为每周2~3次,最长可维持疗程16周。肥厚性皮损可选用封包疗法,病情控制后停用封包。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皮肤和系统的不良反应。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T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AD有较好的疗效,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面颈部和皱褶部位,是AD的二线药物,适用于年龄>2岁儿童。这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儿童使用0.03%浓度)和0.1%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AD。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与激素联合应用或序贯使用,适于长期使用维持治疗,每周使用2~3次以减少病情的复发。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烧灼和刺激感,可将药物冷藏后使用以减轻不适感,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多不适感会逐步消失。
(3)外用抗微生物制剂:对于病情较重、有渗出性皮损的患者,外用抗细菌类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用药宜1~2周,避免长期使用。如疑似或确诊有病毒感染,应外用抗病毒制剂。继发真菌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
(4)其他外用药:根据病情和皮损表现,可适当选用收敛剂、非甾体抗感染外用药等。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和抗炎症介质药物:对于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的患者,可选用第1代或第2代抗组胺药。第1代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改善瘙痒和睡眠。抗组胺药的安全性高,但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
抗炎症介质药物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血栓素A2抑制剂等。
(2)系统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感染患儿,可短期系统给予抗感染药物,如红霉素类、头孢类。重症未控制的AD、血清IgE水平升高和AD早期发病时发生病毒感染,发生疱疹性湿疹时应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3)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对于病情严重、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儿可反复评估后短期应用,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减量,直至停药,对于较顽固病例,可将激素逐渐过渡到免疫抑制剂或紫外线疗法。应避免长期系统应用激素,以防止激素的不良反应,病情控制后减量勿过快,避免病情反跳。
(4)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且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儿,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必须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最多使用的是环孢素,起效快,一般治疗6~8周可使疾病严重程度减轻55%,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用药期间应检测血压、肾功能、血药浓度,避免同时进行光疗。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也可应用。
(5)其他:甘草酸制剂、钙剂、维生素D3和益生菌可作为辅助治疗。生物制剂可用于病情严重且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
4.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5.紫外线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瘙痒性和肥厚性皮损,不能用于急性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可用于儿童AD的辅助治疗。光疗后应注意润肤。年龄<6岁患儿禁止全身紫外线疗法。
八、转诊指征及原则
(1)病情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
(2)病情严重,有渗出、继发感染、发热,尤其是出现卡波西水疱样疹者。
(3)皮损表现为AD,但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怀疑免疫功能缺陷者。
九、宣教与随访管理
(1)医师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本病的性质、临床特点、药物使用方法、可期望的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医患双方应建立长期和良好的关系,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互相配合,定期随访,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疗效。
(2)适宜的环境温度(19~25℃)和相对湿度(40%~60%),避免过热或过冷对皮肤的刺激。
(3)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减少与灰尘、真菌、螨虫、花粉、动物毛发和皮屑等吸入性变应原的接触。
(4)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和床上用品宜选用纯棉制品,且要勤换洗。
(5)有明显渗出的皮损勿反复热水洗烫,应冷敷收敛。
(6)观察患儿进食后有无皮炎和瘙痒的加重,如出现与食物相关的过敏表现,应选择必要的食物限制,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建议母亲也要回避相关食物。避免食物接触到皮肤,一旦接触后应及时擦干净,因为屏障功能受损的皮肤受到食物的刺激容易诱发过敏症状。
(7)过多、过强的紫外线会伤害皮肤,加重过敏症状。日晒的最佳时间为上午9:00前和下午15:00以后,此时间段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只有中午的25%,日晒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8)湿疹发作期建议避免预防接种,待病情基本缓解后再行接种。
(9)应避免搔抓,因为搔抓会加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诱发继发感染,加重的炎症反应又会进一步诱发瘙痒,从而出现恶性循环。建议通过轻拍、冷敷和使用药物来控制瘙痒症状。
(宋 玮 王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