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在发热期诊断比较困难,但是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结合患儿年龄及其他临床表现就很容易确立临床诊断。6月龄以上婴幼儿骤起高热,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下降并出现全身斑丘疹,无特征性出疹顺序,枕后淋巴结明显肿大,临床可确诊。病原学和血清抗体通常无需检测。不典型病例需依赖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或者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也可确立诊断。

2.鉴别诊断

(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多见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婴幼儿。其临床特点是发热3~4天后出皮疹,且出疹后热更高,出疹顺序自上而下,3~5天出齐,伴随有明显的咳嗽、流涕等呼吸道卡他症状。查体皮疹形态与ES相似,但是口腔可见典型的柯氏斑,而且疹退后出现糠麸样脱屑并留有色素沉着。

(2)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发热半天至1天后出疹,1天内皮疹出齐,全身症状较轻,体温中等程度升高,无明显伴随症状。皮疹为细小的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3)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也表现为发热伴疹出,但是并非热退疹出,皮疹形态多样,同时会出现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颈部单侧淋巴结肿大、杨梅舌、指(趾)端硬肿脱皮及肛周脱皮等表现,而且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药物疹:多见于服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或解热镇痛药物后出现皮疹,多为鲜红色粗大斑丘疹,可以融合,伴有瘙痒,结合基础病及服药史可帮助鉴别。

(5)猩红热:多见于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系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发热1~2天出皮疹,出疹时热更高,伴有咽痛不适。皮疹为细小红色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持续3~5天皮疹消退并伴有脱屑或脱皮。查体可见杨梅舌及口周苍白圈等典型表现。外周血可见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

(6)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多在发热后或发热同时发现皮疹,皮疹表现为丘疱疹,多分布于手心足底,因有口腔溃疡而影响进食。以其特有的皮疹形态和分布特点很容易与ES相鉴别。

(7)水痘: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儿童。多有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伴或不伴发热,皮疹初为斑丘疹,渐变为薄壁水疱疹,最后为痂疹。皮疹瘙痒明显,且头面分布较四肢远端密集。根据接触史、皮疹形态与分布,易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