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与处理
治疗目的在于提高血维生素D3的水平,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
1.一般处理 加强护理,合理饮食,坚持经常晒太阳。
2.补充维生素D 治疗原则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剂型的选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单次或多次应用、用药途径[口服或肌肉注射(简称肌注)]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定,强调个体化。活动期一般口服维生素D2000~4000IU/d(50~100μg/d),连服1个月后,改为400~800IU/d(10~20μg/d)。如有条件,应监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和25-羟维生素D3水平。因口服困难或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维生素D 15万~30万IU(3.75~7.5mg)/次,肌注,3个月后再以400~800IU/d维持。注意,肌注给药方法不宜应用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因其没有足够的脂肪储存维生素D,而且其肌层薄、血管多,维生素D油剂注射于局部后,由于吸收差,可导致局部肌纤维损伤出血。治疗1个月后随访,如果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时应考虑其他疾病。注意鉴别诊断,必要时转诊上级医院处理。
3.其他治疗
(1)钙剂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应给予适量钙剂,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骨骼发育。同时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膳食来源的钙摄入。
(2)微量营养素补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伴有血清锌、铁降低,及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骨骼生长。
(3)矫形治疗:年龄>3岁的佝偻病骨畸形患儿多有后遗症,应考虑矫形治疗。对鸡胸者,宜采取俯卧位及俯撑或做引体向上运动,加强胸部扩展。治疗轻度“O”形或“X”形腿时可按摩相应肌群,如“O”形腿按摩外侧肌群,“X”形腿按摩内侧肌群,增强肌张力。严重的骨骼畸形可采取外科手术矫正畸形。活动性佝偻病患儿在治疗期间应限制其坐、立、走等,以免加重脊柱弯曲及“O”形或“X”形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