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验室检查

五、实验室检查

1.非特异性试验 对诊断具有提示和参考价值。

(1)血清总IgE水平升高。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计数增高。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当嗜酸性粒细胞占5%~15%时,提示过敏反应;占16%~40%时,提示存在过敏反应或其他情况,如药物超敏反应、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感染。

(3)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眼结膜或鼻黏膜的分泌物(鼻拭子检查)、痰液中存在嗜酸性粒细胞。

2.特异性试验 主要指确定过敏原的种类。须注意的是,过敏原检测(皮肤试验、血清特异性IgE)的阳性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引起过敏的过敏原种类。

(1)皮肤试验:皮肤试验对诊断吸入物过敏,如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食物过敏的阴性预测值高。有两种皮试方法:皮肤点刺或皮内试验。点刺试验可检测大多数过敏原。皮内试验更敏感,但是特异性不高,可用于评估点刺试验阴性或可疑阳性的患儿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婴儿不适用。

(2)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测定:血清过敏原sIgE的浓度高低有利于帮助判断过敏原种类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过敏原浓度较高时发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可能性增高。由于食物过敏可能为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过敏的可能,尤其是胃肠道相关的食物过敏症。

(3)斑贴试验:用于存在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儿、皮肤试验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不能确定过敏原的患儿,但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3.回避试验 食物过敏者无论是否检测到相应的过敏原都可应用。主要是通过短期回避日常食用的可疑食物,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帮助明确过敏原的种类。一般每次严格回避一种食物2周,如果考虑是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最少4周(包括复合成品食品中含有相关食物成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如临床表现明显改善,提示过敏可能与此种食物有关;再添加此种食物,如临床表现加重,证实上述食物的过敏原性质(后者属于激发试验)。此程序可逐一筛选可疑食物。

4.食物日记 怀疑有食物过敏或进行回避试验时应写食物日记。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详细地记录患儿每天所吃的食物,并详细记录患儿出现的症状和时间,从中发现一些隐藏的食物过敏原。

5.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 此试验虽然是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但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且程序复杂、要求严格,一般只应用于少数条件完备的过敏诊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