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A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的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1.遗传因素 AD属于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其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AD、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若父母双方有一人患AD,其子女AD的发生率是59%;若父母均患AD,其子女发生率可达81%。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目前文献报道的可能致病基因有以下3类:①皮肤屏障相关基因,包括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基因、颗粒层蛋白相关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等;②固有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包括NOD基因、TLR基因等;③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基因,包括编码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的FcεR1A基因等。FLG基因突变是已知最强的遗传危险因素。

2.皮肤屏障功能 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表现为皮肤pH升高、经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及皮脂含量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变应原易于入侵,诱导AD炎症反应的发生。

3.免疫学异常 表现为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对变应原的呈递、以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的炎症反应等。

4.环境因素 居住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对于过敏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但出生后0~6月龄婴儿受影响较强,6月龄后影响较弱。居住环境空气污染与AD发病率高明显相关。

5.感染 感染是AD的重要诱发因素,AD患者防御皮肤感染的天然免疫成分如抗菌肽LL-37和β防御素等存在缺陷,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及浅表真菌。

6.变应原 吸入变应原包括尘螨、动物皮屑和花粉等,其中尘螨是最常见诱发因素。食物过敏(主要是牛奶、鸡蛋)可能是婴幼儿AD的诱因,但大多数患儿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耐受的形成而逐渐减轻。

7.非免疫学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往往能加重病情,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参与了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