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理生理

三、病理生理

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速发相反应和迟发相反应,前者出现于接触变应原后数分钟内,约50%患者在速发相反应后3~12小时有迟发相反应。

1.机体致敏 机体接触少量变应原后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机体致敏完成。

2.速发相反应(Ⅰ型超敏反应)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致敏原后,与IgE桥联,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白三烯、多种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作用于鼻黏膜的神经、腺体及毛细血管,引起喷嚏、流涕、鼻痒等症状。

3.迟发相反应 在速发相反应后3~12小时往往出现以鼻塞为主的症状。速发相炎症介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使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黏附于血管壁,再通过白细胞介素等的趋化作用,浸润至鼻黏膜,释放炎症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产生鼻塞症状。

4.神经源性炎症 变应原可引起鼻黏膜中感受伤害刺激的痛觉纤维合成释放P物质等神经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喷嚏、流涕、鼻痒等症状。此外,组胺作用于感受伤害刺激的痛觉纤维,再经副交感反射释放乙酰胆碱,也可以引起腺体分泌增加。

5.其他 变应性鼻炎鼻气流中一氧化氮显著增加,可能促进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并起到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