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表现
2025年11月03日
四、临床表现
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及佝偻病早期,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但也可以出现低钙抽搐、生长缓慢、昏睡、易激惹等症状。少数患儿可能表现为骨折风险增加、肌肉疼痛等。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极端情况,其发病高峰在3~18月龄。佝偻病临床表现包括一般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他多系统改变。依病情程度,本病可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初期(早期) 多见于婴儿(特别是6月龄以内)。多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躁、多汗,尤其是在吃奶和哭闹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
2.活动期(激期) 常见于3月龄至2岁小儿。有明显的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症状。骨骼病变的部位往往与该年龄儿童骨骼生长速度较快的部位相一致。可见颅骨软化(多见于6月龄内婴儿)、方颅(多见于7~8月龄婴儿)、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或赫氏沟(Harrison'sgroove)、鸡胸、膝内翻(“O”形腿)或膝外翻(“X”形腿)等体征。严重的佝偻病患儿一旦受外伤,极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发生骨折前常未引起重视;另外,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出现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3.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4.后遗症期 经治疗或自然恢复,症状消失,骨骼改变不再进展,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
必须注意的是佝偻病的非特异性症状,如多汗、易激惹、睡眠不安、枕秃等,很难与生理现象鉴别,仅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乳牙萌出延迟(12~13月龄后)、前囟闭合延迟(24月龄后)不是佝偻病的特征性体征。对于部分体征,如方颅、鸡胸,诊治医师的诊断有一定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