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与处理
AD是慢性复发性疾病,治疗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1.基础治疗
(1)沐浴:沐浴有助于清除和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每日沐浴1次。在炎热的季节应根据患儿出汗的情况增加沐浴次数,在寒冷干燥的季节可以隔日1次。沐浴水温32~37℃,沐浴时间在5~10分钟。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盐浴,要仔细去除痂皮。沐浴时不要用力搓擦患儿皮肤。沐浴用的毛巾选用质地柔软细腻的纯棉制品,出浴后用毛巾轻拍吸干皮肤表面的水分,不要用力擦。对于婴幼儿洗浴用品的选择,尽量选择对无刺激和低致敏性清洁剂,可含抗菌成分。
(2)润肤:外用润肤剂有助于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外源性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润肤剂的使用频率为每日至少2次,沐浴后3~5分钟内涂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润肤剂使用的量要足,以涂后皮肤表面摸上去光滑或略黏腻为度,皮肤干燥严重甚至出现皲裂的孩子需要加大使用量。
2.外用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AD的一线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皮损部位和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制剂,以快速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症状。儿童患者应尽量选用中弱效激素或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乳膏,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每日1~2次,连续应用最短不少于2周,最长不超过6周,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强度较弱的制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2岁)进行维持治疗,用药频率调整为每周2~3次,最长可维持疗程16周。肥厚性皮损可选用封包疗法,病情控制后停用封包。长期大面积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注意皮肤和系统的不良反应。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对T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对AD有较好的疗效,无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面颈部和皱褶部位,是AD的二线药物,适用于年龄>2岁儿童。这类药物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儿童使用0.03%浓度)和0.1%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AD。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与激素联合应用或序贯使用,适于长期使用维持治疗,每周使用2~3次以减少病情的复发。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烧灼和刺激感,可将药物冷藏后使用以减轻不适感,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多不适感会逐步消失。
(3)外用抗微生物制剂:对于病情较重、有渗出性皮损的患者,外用抗细菌类药物有助于控制病情,用药宜1~2周,避免长期使用。如疑似或确诊有病毒感染,应外用抗病毒制剂。继发真菌感染加用抗真菌药物。
(4)其他外用药:根据病情和皮损表现,可适当选用收敛剂、非甾体抗感染外用药等。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和抗炎症介质药物:对于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的患者,可选用第1代或第2代抗组胺药。第1代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改善瘙痒和睡眠。抗组胺药的安全性高,但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
抗炎症介质药物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血栓素A2抑制剂等。
(2)系统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感染患儿,可短期系统给予抗感染药物,如红霉素类、头孢类。重症未控制的AD、血清IgE水平升高和AD早期发病时发生病毒感染,发生疱疹性湿疹时应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
(3)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对于病情严重、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儿可反复评估后短期应用,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减量,直至停药,对于较顽固病例,可将激素逐渐过渡到免疫抑制剂或紫外线疗法。应避免长期系统应用激素,以防止激素的不良反应,病情控制后减量勿过快,避免病情反跳。
(4)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且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儿,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必须注意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最多使用的是环孢素,起效快,一般治疗6~8周可使疾病严重程度减轻55%,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用药期间应检测血压、肾功能、血药浓度,避免同时进行光疗。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也可应用。
(5)其他:甘草酸制剂、钙剂、维生素D3和益生菌可作为辅助治疗。生物制剂可用于病情严重且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
4.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症状和体征,辨证施治,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5.紫外线疗法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瘙痒性和肥厚性皮损,不能用于急性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可用于儿童AD的辅助治疗。光疗后应注意润肤。年龄<6岁患儿禁止全身紫外线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