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腹泻仅是症状诊断,临床应根据喂养史,有无肠道内、外感染现象,大便肉眼所见等,必要时大便镜检及培养等,做出病因诊断。一般说,肠道内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多较重,发热较高,由于饮食不当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者,腹泻较轻。除确定病因外,还应根据体征和尿量多少判断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外观较虚胖且伴有湿疹的婴儿,大便次数可较多,每天3~7次不等;大便稀薄呈黄绿色,不伴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正常,此种现象到添加辅食后会自然消失。

(2)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的总称,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多由于小肠双糖酶缺乏引起,其中以乳糖酶缺乏症最为常见。乳糖不能分解,导致肠腔内高渗状态,肠腔内水分增加出现腹泻。继发性的则由于全身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中度贫血、免疫功能障碍、药物反应)、胃肠部分切除、寄生虫感染及食物过敏等导致继发性吸收不良出现腹泻。

(3)细菌性痢疾:婴儿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常无里急后重症状或黏液便。此时应注意接触史和大便镜检,一般细菌性痢疾大便镜检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10个,并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有时要靠大便培养方能鉴别。

(4)过敏性结肠炎:是一种摄入外源性蛋白引起的暂时性、预后良好的疾病,多见于纯母乳或合并混合喂养婴儿。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血丝,轻度腹泻(粪便含黏液/水样)或大便仍为软便。症状常无诱因突然出现,无全身其他器官系统受累。大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增多,隐血阳性,偶见白细胞。

(5)急性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严重,有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开始时大便为稀水黏液状或蛋花汤样,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而后出现血便或呈“赤豆汤”样便,有腥臭味,重者常出现休克。腹部立、卧位X线片表现为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