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音乐剧
在20世纪舞台艺术史上,欧美音乐剧的崛起并且风靡全球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从未有过像音乐剧这样一种音乐戏剧体裁,能够使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亿万普通人如痴如狂。
音乐剧的故乡在美国。虽说它的“祖籍”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欧洲古典轻歌剧和喜歌剧,但在天性乐观、热情奔放的美国人眼里,这种属于祖辈和父辈的艺术品类,其节奏缓慢、音乐滞重、故事陈旧、形式僵硬,脱离当代生活和美国人的乐观天性太远,无法充分展现自己浪漫幽默的民族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于是便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现实需要,创造出一种极其自由活泼、构成成分十分庞杂的综合性舞台娱乐性演出——这就是上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后来简称为音乐剧(Musical)。
早期美国音乐剧基本上是欧洲古典轻喜剧同美国流行音乐、流行歌舞、滑稽表演、通俗戏剧的大杂烩,往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把乡村音乐和黑人灵歌的抒情音调、爵士乐的强烈节奏、存在于民间和市民阶层的流行舞蹈、由插科打诨和滑稽表演所造成的幽默效果、华丽的舞台装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普及性、大众化的“文化快餐”。有时为了刺激消费者的胃口,不免还要添加一些诸如大腿舞、脱衣舞之类的色情调料。这种具有强烈娱乐性的综合舞台表演,其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不高,但却很能适合当时一般市民的文化需求,因此很快风行全美,当然也使百老汇老板们的钱袋大大膨胀起来。这种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利润吸引好莱坞的制片商们纷纷赶来凑热闹,把其中若干剧目拍成电影向全世界倾销。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上海、北平等都市风行一时的美国歌舞片,其中一部分就是早期美国音乐剧的电影版,美国百老汇与美国好莱坞的这种艺术联姻,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成为真正的“百年之好”,至今势头不减。以至在历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一些根据音乐剧拍摄的影片常常能雄踞首席。从这个侧面也足可看出音乐剧在美国已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自音乐剧《演艺船》在1927年问世之后,美国音乐剧开始摆脱早期那种浮浅、苍白的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涌现出大批传世之作和杰出的音乐剧艺术大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亿万观众,使音乐剧成为风靡全球的摩登艺术。
音乐剧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戏剧体裁,在艺术特征方面具有一系列非常鲜明的独特品格。例如内容上的平民性和主题上的世俗性,故事情节常常表现现实性的人生情状,平民百姓成为剧中的主人公,而且在主题内涵上往往揭示出某些社会性和批判性倾向;在美学品格方面,轻喜剧的特点极为鲜明,人物、人物关系、情节铺陈和戏剧发展富于喜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艺术语言夸张、幽默,风格轻灵活泼;结构上灵活多变,组合状态极为自由;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等等。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音乐剧自身的体裁特征经历了变化、更替的过程,许多旧有的特征被新的东西取代了,发展了,丰富了。例如,音乐剧的轻喜剧风格,在其早中期的发展阶段上几乎成为压倒一切的风格,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西区的故事》问世为主要标志,严肃的社会性主题和悲剧风格便逐渐崛起,其间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了八十年代《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杰作取得凯旋般的成功,悲剧风格在世界音乐剧的历史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并使音乐剧这一体裁的艺术风格构成走向多元格局。再如,早中期音乐剧在戏剧结构上大多沿用古典式的分幕分场结构,戏剧思维和陈述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但后来受到现代戏剧流派及思潮的深刻影响,一些作品开始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模式,打破时序和幕场结构的限制,取得时空表现的高度自由,把结构单元切割得更小,使之组接更灵活,缝合更严密,发展更顺畅,从而使音乐剧自身的结构始终保持流畅一贯的戏剧性张力。我认为,当代音乐剧在结构方面的这一重大变革,是音乐剧艺术乃至整个歌剧艺术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所取得的最有意义的艺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