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结构意义

第三节 宣叙调在歌剧中的结构意义

我们用两个专节的篇幅分别探讨了叙事性宣叙调和冲突性宣叙调各自的特征和担负的戏剧功能(或曰表现意义),现在要讨论的是它们对于歌剧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它的结构意义。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题。由于它的范围已经超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宣叙调所能包容的领域,因此将它列入叙事性宣叙调或冲突性宣叙调专节中讨论都是不合适的。

本书曾在第二编第二章中专门探讨过歌剧音乐的结构问题。我们发现,歌剧音乐结构曾在其历史发展途程中发生过若干结构变异,产生过种种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结构形态;而推动这个变异过程的主要动力,则是人们关于歌剧音乐戏剧性观念在时代发展中的不断强化。我们还发现,歌剧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结构变异,几乎都与宣叙调的历史命运有关。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歌剧结构样式的审美取向,从操作层面看,往往取决于对于宣叙调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方式。

早期歌剧是宣叙调的一统天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当然与佛罗伦萨小组对于歌剧戏剧性的审美理想有关。到了蒙特威尔第及斯卡拉蒂时朗,创用了抒情性的咏叹调,但推进情节、展开冲突的使命,仍由宣叙调来完成。只在浮靡华丽的年代里,意大利歌剧中宣叙调的作用才被大大削弱,但即使如此,宣叙调对于歌剧填充情节、补缀冲突的结构功能依然没有彻底消失。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其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去除一切非戏剧性的浮华装饰,限制抒情曲调的滥用;二是强化宣叙调的戏剧性功能,提高它的结构意义,从而开创了欧洲古典歌剧的辉煌时期。从莫扎特、罗西尼、威柏一直到威尔第、瓦格纳的前期歌剧,一直沿着格鲁克开辟的道路前进,并且在这些天才大师手中完成了歌剧音乐戏剧性的三大范畴——即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平衡发展的结构形态的创造并使它走向成熟。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打破了这种平衡,他创造的通连体结构使宣叙调的作用得到了极充分的发挥,使之成为歌剧音乐的主要支柱;抒情性受到根本的限制,它只有有机融入叙事性、冲突性宣叙调的吟诵之中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威尔第的艺术主张不如瓦格纳那样激进,但他也认识到了古典编号体结构所固有的弊病,因此他在后期创作中使用通连体结构时,依然保持了意大利人所特有的歌唱性格和旋律气质,在充分发挥宣叙调的戏剧功能和结构意义的同时,在保持戏剧发展的连贯通畅和持续推进的同时,巧妙地处理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的和谐关系。威尔第的这一传统,在普契尼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歌剧,基本上根绝了传统意义上的抒情性旋律,它所采用的现代吟诵体结构重新恢复了叙事性、冲突性宣叙调的一统天下。当然这种重新恢复不是对于早期吟诵体结构的简单重复,它对宣叙调的极大重视是伴随着一系列音乐语言、音乐材料、音乐观念和表现手法的巨大革新的,并且以新的方式来处理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述简单回顾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历代歌剧家均十分重视宣叙调的结构意义,但不同时代、不同结构形态对宣叙调的结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古典编号体歌剧来说,宣叙调是其诸多结构力之一种,它与咏叹调、重唱、合唱等音乐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交替,共同构成歌剧音乐的戏剧性结构框架。宣叙调在其中所起的一般都是串联、填充、补缀、粘合作用。如果说咏叹调、重唱、合唱构成了歌剧音乐的各个闪光点的话,那末宣叙调则是将它们连接起来、成串贯通的一条线。无点不闪光,无线不成串。在这里,宣叙调的结构意义在于贯通戏剧发展线,将全剧音乐(当然是指声乐部分)勾连一气。

对于通连体歌剧来说,宣叙调是其主要结构力。虽然,咏叹调(以及类似的歌唱性旋律)、重唱、合唱等声乐体裁依然存在,但它们的结构意义已经大为削弱,所谓“闪光点”已不再是通连体歌剧所刻意追求的目标,而且这些声乐体裁往往受到宣叙调的侵淫(例如《奥赛罗》中黛丝德蒙娜的咏叹调《杨柳之歌》因为宣叙调的时时插入而丧失了它的完整性和单纯的抒情性)而显得吟诵化了;加之宣叙调的大量使用及其对情节、对冲突如影随形,无孔不入般的有力表现,使它成为通连体歌剧的主要结构力,其他声乐体裁不得不处于陪衬地位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吟诵体(无论是早期吟诵体还是现代吟诵体)歌剧中,由于抒情性、歌唱性声乐体裁已被切割得十分细微和零碎,传统意义上的咏叹调及歌唱性、旋律性很强的重唱、合唱,无论作为完整曲式还是作为较为独立的结构单位几乎不复存在,它们已完全融化在宣叙性、吟诵性的陈述过程之中,因此宣叙调已成为唯一的结构力。歌剧事件的呈现,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冲突的表现,高潮的营造,场面的连接与转换,都是通过宣叙调完成的。自然,这当中必然需要某些抒情性、歌唱性旋律的积极参与,但它们是作为表现力而不是结构力存在的,对歌剧结构形态的影响力即使不是毫无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我们看到,歌剧结构形态的历史变异,除了从早期吟诵体向古典编号体的转变之外,都是以增强戏剧性为其内在目标、以强化宣叙调的结构力为其外在形式。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只有宣叙调才具有其他任何歌剧声乐体裁所不可能具有的对自由发展的戏剧情节的高度适应性、灵活性、机动性,足可对变化万端的戏剧冲突以及蕴含于内的戏剧节奏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