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类
2025年10月13日
歌舞剧类
这是一种从民间小型歌舞剧和民间歌舞中发展起来的新型歌舞剧,运用民间歌舞中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现手法,音乐结构自由,演唱形式活泼,唱段一般都比较短小灵活,在风格上往往与轻松活泼幽默相联系,一般不以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见长。这种新型歌舞剧与民间歌舞剧的区别,一是在表现内容上剔除了民间歌舞剧中一些男女调情的不健康成分,保持其乐观幽默的格调,以表现人民群众的新生活;二是在音乐上减少民间歌舞音乐的民间性成分,根据内容需要对民间曲调进行选择、加工、改编,增加其时代气息和专业化成份。
这种歌舞剧结构实际上是中国歌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结构形态,因为二十年代黎锦晖先生所作一系列儿童歌舞剧,即为这种结构的滥觞,也是中国歌舞剧的滥觞。其后,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某些革命根据地兴起的所谓“小调剧”,实际上也是一种小型歌舞剧。但把这种结构真正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的,是延安的秧歌剧。解放以后,歌舞剧并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刘三姐》的出现,使歌舞剧这种结构类型无论从规模上、戏剧容量上、内涵的深刻性与音乐的丰富性上,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它总体上达到了成熟的境界。《刘三姐》在当时掀起的全国性热潮说明,歌舞剧这种体裁样式和它采用的联曲体结构,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即使到了80年代,歌舞剧依然有自己的观众群。值得注意的是,也是在80年代,一种有别于秧歌剧及《刘三姐》之类既有歌舞剧的新型通俗歌舞剧——音乐剧开始在我国悄然兴起,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到了90年代中期渐成气候。笔者相信,由于音乐剧自身的高度综合性和自由无羁的特点,它对联曲体结构的灵活运用并使之与当代生活、当代审美意识、当代通俗歌剧及民族歌舞传统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足以征服万千普通观众的杰出音乐剧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