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唱与合唱的交唱
这类交唱形式,由于声部构成极为复杂,织体写法及其造成的综合音响与混声合唱难分彼此,因此,为要对进入交唱过程的各声部(尤其是重唱各声部)所表现的戏剧意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常常在发生交唱之前有一个准备和先现的过程;当它们在交唱曲中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的音响结构时,往往带有对此前的先现过程作一次概括性总结的性质——这便可以理解,这类交唱曲何以常常出现在终场(每一幕的或全剧的)和某些高潮的部位上。
《茶花女》第二幕的终场场面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有所有登场人物共八个声部的重唱与登场群众的合唱构成一首结构庞大、织体复杂的交唱曲。当时阿尔弗莱德失去理智把赢来的钱全部掷向薇奥列塔,当众侮辱了这个善良女子,这个无理举动引起所有登场人物和群众的震撼。于是便出现这首八重唱与合唱的交唱。
这首交唱曲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态表现得非常有力。其中,一些较次要的人物和登场群众一起愤怒谴责阿尔弗莱德的无理,表达他们对不幸的薇奥列塔的深切同情;杜弗男爵则扬言要对阿尔弗莱德进行报复;亚芒则诉说着内心的难言之隐;阿尔弗莱德对自己的鲁莽无理有所醒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而薇奥列塔对自己蒙受的羞辱感到痛苦,但她并不责怪阿尔弗莱德,反而一再表明自己对他的爱是那样刻骨铭心,没齿难忘……在整个交唱曲中,薇奥列塔和阿尔弗莱德的两个声部处于突出位置,时时冲向综合音响的最高点,以极其美丽动人的旋律线条勾画出他们内心的情愫,给人的听觉印象十分鲜明强烈;其他人物的声部则和合唱声部汇成一股巨大而深沉的音流,人们只能从综合音响效果上对它们作总体性的把握,至于各个声部所承载的戏剧意味,就很难一一作清晰的分辨了。实际上,这首交唱曲的真正意义是为整个第二幕作了整体性概括,并通过它形成音乐高潮或情感高潮。
《被出卖的新娘》全剧终场,是一个由登场人物的五重唱与民众们的合唱构成的交唱场面。不过,五重唱各声部既无独立的戏剧使命,在音乐上又和合唱各声部的旋律完全相同,实际上是一首由登场人物与村民们共同演唱的合唱曲,重唱与合唱所承载的戏剧意味完全重合,它的任务是以热烈欢快的合唱音响为全剧作总结,点出全剧的反封建主题。这种让登场人物的重唱完全重复合唱声部的写法,在古典作品中较易见到,因其戏剧性不强,在浪漫派歌剧中基本绝迹了。斯美塔那虽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但受古典派歌剧影响较深,致力于民族乐派歌剧的创作,他不得不考虑到捷克民族歌剧的审美现实。
重唱与合唱的交唱较具戏剧性效果的,当可以《阿伊达》中两段音乐为例。一段在第一幕第一场。埃及国王选中拉达梅斯为“少帅”,率领埃及军队迎击埃塞俄比亚人的进犯。这时场上军号齐鸣,万众欢腾,场面极其雄壮宏伟。民众和士兵们唱起了大合唱,不断以嘹亮雄健的音响高呼“战斗”与“复仇”;埃及国王、祭司长兰菲斯的声部时而汇入合唱之中,时而又在合唱音流中浮现出来,表达着出征前豪情;青年主帅拉达梅斯肩负重任,期望战场立功,报效国家,同时向他的心上人阿伊达献上一份爱情的礼物——他的声部时而充满战斗的激情,时而洋溢着对阿伊达热烈的爱意;对拉达梅斯情有独钟的埃及公主安涅丽丝,从拉达梅斯对阿伊达的深情注视中已经窥见了他俩心中的秘密,她的声部倾诉了她对拉达梅斯的爱和对阿伊达的妒忌;情感状态最为复杂的是阿伊达,因为将要发生的战争,一方是自己的恋人拉达梅斯,一方是自己的祖国和父亲,战争不论以何方的胜利告终,必以另一方的悲剧结局为代价,这一切对阿伊达来说都将是极为残酷的现实——她的声部有力地揭示了她内心深刻的矛盾和痛苦。威尔第将这样丰富复杂的戏剧内容概括在一个五重唱与大合唱的交唱形式之中,构成一个庞大的音乐戏剧场面,其中错纵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戏剧意味是任何其他声乐体裁无法包容的。
此剧的终场场面,在拉达梅斯被处死之前,阿伊达潜入牢房,要与她所爱的人共赴死难。这时神殿祭司们诵经合唱又从幽远之处款款传来,男女主人公在这合唱背景衬托之下作爱情对话,逐渐发展为二重唱,此后安涅丽丝的声部也加入进来,构成三重唱。这样,阿伊达与拉达梅斯两个声部在爱情二重唱中从容赴死;安涅丽丝的声部则充满感伤和无可奈何的绝望;祭司们的合唱依然表现着宗教的庄严和神秘——三重唱与祭司们的合唱交织一处,构成一个交唱场面,在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中,结束了这出感人至深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