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联曲体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现代吟诵体结构虽然在揭示戏剧性真实方面极为深刻有力,但它的主要缺陷是过于复杂,过于艰深,甚至过于玄奥,使一般观众难于把握,难于理解,因此,它作为艺术探索,作为沙龙艺术、精英艺术、高雅艺术,自有其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但它从来不是大众艺术、平民艺术,从来不把接受面的广泛性、群众性以及剧场的趣味性和票房价值作为它的追求目标。
剧场艺术需要观众,观众需要剧场艺术。就如永远不能指望所有观众都能变成审美层次和欣赏能力极高的文人雅士一样,也不能指望把所有的歌剧作品都写成《沃采克》。雅、俗的分野永远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如此。所以,当20世纪现代吟诵体歌剧占据歌剧金字塔尖时,而塔体和基座却是由广大的通俗的和较为通俗的歌剧组成的。在当代世界范围内,所谓通俗歌剧,主要是指音乐剧。
音乐剧的通俗性,除了体现在它的题材、风格、语言、技法等方面外,与我们的论题相联的是它的结构,即它的展开戏剧性的结构原则体现出一种通俗化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本节所论及的现代联曲体。
现代联曲体与早期联曲体存在着明显的历史承继关系,这是应当首先指出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板块式的结构框架,完整的分曲形式,常常运用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来展示戏剧性,各分曲之间的联接较为自由宽松,收束性的曲式结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静止、停顿都是可以容忍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音乐的歌唱性成为作曲家应当实现的目标,为此,如歌动人的抒情旋律和易于广泛传唱的唱段便是一部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些共同点,说现代联曲体是早期联曲体在20世纪的再度风流亦无不可。
但现代联曲体毕竟不是早期联曲体的原样搬演,两者的区别依然是极易辨认的。早期联曲体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抒情板块与戏剧板块、咏叹性板块与宣叙性板块交替出现、相互连接为特征的,因此,当一个结构完整的分曲连向下一个结构完整的分曲时,在连接处常常出现因此落彼起而造成的短暂停顿或休止,但却无大面积的中断;而现代联曲体常常是舍弃了宣叙性、吟诵性的段落或极少使用它们,它所包含的分曲一般都是抒情性、咏叹性的段落,而其间的叙事和展示戏剧冲突的场面,往往交给对话、说白或动作去完成,于是便形成了抒情板块与戏剧板块、歌唱板块与对话(或动作)板块交替出现、相互连接这样一种特殊的板块结构形式。这样,从这个抒情唱段到下一个抒情唱段之间,存在着一片空旷的无音乐(或者无歌唱)的“对话开阔地”。在这种情况下,歌剧情节依然在流动,戏剧冲突照样在发展,但就音乐本身来看,却存在着大面积的停顿。
从歌剧音乐戏剧性的历史发展这个角度说,现代联曲体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这种大面积停顿,相对于现代吟诵体那种连贯流畅、丝丝入扣的戏剧性结构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倒退。然而20世纪歌剧发展的实际状况证明,现代联曲体虽然以牺牲现代吟诵体建立起来的音乐戏剧性原则为代价,但为当代歌剧找回了温暖如歌的旋律性语言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较为传统的表现手段,正是这些曾经使古典歌剧大放异彩的东西又把大量当代歌剧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使当代通俗性歌剧重建与观众的亲和关系。20世纪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在全世界所取得的辉煌成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这个事实,同时也向世人表明,现代联曲体这种结构形态仍为当代广大观念的歌剧审美活动所需要、所欢迎,它在当代歌剧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由于现代联曲体结构自身的特点,它对歌剧戏剧性展开的方式和形成的戏剧性张力,在质量和强度上均远逊于现代吟诵体。但这一点绝不能成为作曲家放松或放弃对于歌剧戏剧性的有机性和完整性追求的遁词。这是无可置疑的。无论是音乐剧还是其他样式的通俗歌剧,都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都必须遵循音乐戏剧应当恪守的某些普遍原则,才能使作品获得戏剧性感染力和震撼力。关于这方面的道理在本书前几章中已论述得很充分,之所以再补充这几句,是为了防止产生某些不必要的误解。而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类似误解一旦产生,往往会导致一部作品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