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看器乐在歌剧中的强化
歌剧器乐的发展,同歌剧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同步的。
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早期歌剧中,器乐一开始便是歌剧中不可缺少的音乐体裁。不过这时的器乐形式,基本上只是在剧中担任伴奏的角色。佛罗伦萨小组的歌剧理想之一,就是希腊式的单音音乐(声乐部分)加器乐伴奏。1600年佩里演出他的歌剧《尤丽狄西》时,他的乐队使用了古钢琴、大号吉塔琴、小提琴、琉特琴和抱琴。也许当时尚未产生“指挥”这个行当,乐队大多坐在台前,以便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随时都在演奏者视野之内,随时配合剧情的发展。到了威尼斯时代,由于蒙特威尔第最先创用了简短器乐“导奏”这种新的器乐形式,使器乐在歌剧中的地位提高了,并且成为后来歌剧序曲的雏形。他十分重视器乐的表现作用,因此他的歌剧《奥菲欧》的管弦乐队包含了庞大的编制,计有:古钢琴2,倍低音提琴2,中提琴10,竖琴1,法国式小提琴2,大号吉塔琴2,风琴2,低音提琴3,长号4,袖珍风琴1,短号2,短笛1,加弱音器小号3。因此当他用这样的庞大乐队写作导奏、幕间曲或声乐曲中的器乐间奏时,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动听厚实的效果自是佛罗伦萨时代的歌剧远不能及的。到了罗马时代,管弦乐队的位置已被移到幕后了,这在当时已成了惯例。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于舞台,但为着维系乐队与舞台的默契配合,指挥这个行当已断不可少。罗马时期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兰迪,其代表作为《阿莱西奥》,据说其成就和影响均不亚于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此作在器乐方面的贡献,是在每一幕前都有器乐合奏曲,使“幕间曲”这一器乐形式得到了确立。拿波里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奢华靡丽之风把歌剧艺术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因此而触发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然而这个时期正是歌剧器乐得到重大发展的时期。它的主要贡献有二:一、在干朗诵调(即由数字低音以简单和弦伴奏的朗诵调)之外又创造了“器乐伴奏朗诵调”,即运用管弦乐队主动对朗诵调作伴奏,以加强对话的戏剧效果;二、歌剧序曲的形式正式得以确立,当时名为Sinfonia,这个词后来被译为“交响曲”了,这种“快—慢—快”的三乐章器乐曲,后来就逐渐发展成交响曲而从歌剧中独立出来。拿波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除了使歌剧序曲定型并成为后世作曲家追随的典范这一大贡献外,他的另一贡献是提高了乐队中各件器乐的独立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音色和性能,担任独奏角色,从而使器乐的色彩和表现力更加丰富。
对歌剧器乐的发展作出划时代贡献的人物是格鲁克。强化歌剧器乐的戏剧功能一直是他的歌剧改革主张的重要目标。在格鲁克以前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歌剧和英国歌剧中,对器乐的理解、认识和使用虽然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但大抵上没有脱出斯卡拉蒂的影子,而且也未根本改变歌剧器乐的伴奏地位,未能从戏剧性展开这个高度来写作乐队音乐。格鲁克深刻了解那个时代歌剧艺术的致命弊病是奢华浮丽之风导致戏剧真实性的失落和戏剧动力性的消弥,因此他的改革的矛头必然也指向了歌剧器乐。他首先从强化歌剧器乐的戏剧性功能入手,让它成为全剧情节展开和冲突推进的有力手段,赋予它以特定的戏剧使命,承载某种戏剧意味,剔除那些不必要的、非戏剧化的成分,使之符合戏剧表现的需要。
从操作层面来看,格鲁克的贡献在于,他首先打破了歌剧序曲只是以喧嚣音响吸引观众注意,以起到“静场”作用这种非戏剧化的功能,使它成为真正的导奏,通过序曲概括出歌剧的轮廓,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他不倦地致力于提高管弦乐队在歌剧中的戏剧表现力的探索,他在乐队编制中首次增加了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他的乐队编制成为后来交响乐队的基本形态,并由此标志着现代乐器法的诞生。他力主器乐应当彻底摆脱纯粹伴奏的消极地位,而应当积极地、主动地介入戏剧冲突,承担具体的戏剧任务;为此他更普遍地使用伴奏朗诵调而很少运用干朗诵调,并创作了一系列器乐插段以增强戏剧的描写性和色彩性。总之,格鲁克确立了歌剧器乐的戏剧性原则,从根本上扭转了欧洲歌剧中器乐创作的非戏剧化倾向。他在歌剧器乐发展历史上的划时代的贡献,从它给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歌剧的深远影响中即可见出。无论是莫扎特、贝多芬、古诺、罗西尼、威尔第、瓦格纳、德彪西、普契尼、勋伯格、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这近三百年间的歌剧器乐创作,都是沿着格鲁克所开辟的戏剧性道路上前进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发展,格鲁克的戏剧性原则在不同时代的作曲家那里,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对歌剧器乐创作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另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是瓦格纳。正是这位天才,把他的前辈格鲁克所确立的戏剧性原则发展到了歌剧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并且使他的后辈极难望其项背,即使不说是“绝后”,但瓦格纳之后至今仍没有哪一位歌剧大师能够达到他的成就。
关于瓦格纳在器乐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本章将在以后的几节中论列,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以极粗略的线条勾勒了歌剧器乐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从中我们发现:
一歌剧器乐的发展历史,就是它自身由小到大、由弱而强,表现力不断完善、地位不断提高、艺术上不断成熟的过程;
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歌剧器乐逐渐承担戏剧任务、介入戏剧冲突、负载戏剧意味、革除各种非戏剧化倾向的过程;
三、贯穿这个过程,并成为推动这个过程的基本动力的,是戏剧性原则,即器乐既然作为歌剧表现体系的重要手段,它就必须遵循戏剧真实性,就必须不断变革和完善自己的表现力,增强自己的戏剧性功能,为戏剧目的服务,并从中寻取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的确,歌剧器乐之于歌剧,其极端重要性业已尽人皆知。下面,我们将分门别类地对歌剧器乐的各种体裁和它们的戏剧价值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