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诗的音乐性

第二节 剧诗的音乐性

“剧诗的音乐性”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讨论。

就宏观方面说,剧诗既然是歌剧文学的重要构成,它的任务是为剧中人物的音乐抒发提供文学底本,也就是说要为作曲家谱写歌剧声乐唱段提供文学底本。于是,歌剧剧诗创作便不再仅仅是一首一首唱词的具体写作问题,而是牵涉到整部歌剧的音乐布局问题。剧作家首先要考虑的,一是全剧剧诗的安排、布局是否有利于歌剧音乐的整体结构与布局,是否有利于各种音乐形式固有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转接、比例均衡和合乎逻辑的展开,是否与自己对本部歌剧的风格设计相协调;二是每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剧诗安排是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有利于该人物内心冲突、复杂情感的抒发,是否有利于揭示该人物性格发展的层次感、逻辑性和完整性;三是全剧人物形象体系的剧诗安排是否具有整体感,是否充分考虑了人物关系的主次及彼此间的交叉重叠,是否考虑了群体形象的剧诗(合唱)与个体形象的剧诗(独唱)以及它们的转接与重叠(重唱,独唱与合唱,重唱与合唱,这一类合唱与那一类合唱)的合理性与有机性;四是剧诗安排是否与歌剧中的器乐形式(舞曲、幕间曲、风俗性或戏剧性器乐插段)构成了对比、映衬关系,是否有利于两者的相得益彰……。剧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案头设计和总体构思,直接影响着全剧音乐的整体框架,决定着音乐戏剧性展开的总结构与总面貌,因此属于“剧诗的音乐性”中最宏观、也是最根本的内容。剧作家若对此流于失察,必将为全剧音乐创作乃至全剧的成败带来灾难性后果。

当然,“剧诗的音乐性”范畴还有一些微观性内容,这主要指剧诗具体写作中的某些实现音乐性的技法,技巧和形式规律。本书在讨论剧诗这种入乐的可唱之诗与一般阅读之诗有何区别时提到过的可唱性、节奏感、韵律美之类,都和剧诗的音乐性有关。

所谓可唱性,其基本要求是明白晓畅、琅琅上口,一求在听觉上不致发生对诗义的错解与误读,二求朗诵及将来歌唱时吐字清晰、发音响亮,音节富于抑扬顿挫,力避读音别扭、生僻拗口的词组与句子。不过,这一基本要求的实现是以确保剧诗文学性为前提的,不然就会导致白开水式的顺口溜和“常用歌词三百句”之类的东西到处泛滥。

所谓节奏感,说的是在句式结构内利用句式的长短变化与徐疾对比所形成的节奏流动,用以避免过久地使用同一句式而造成的节奏凝滞和呆板。这一手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句式之间运用长短变化,造成剧诗在节奏上的丰富对比;另一种是在句式内部运用词组的长短组合来变化其节奏。阎肃特别擅长运用句式长短对比打破句式结构的均衡感,造成节奏的流动。例如《江姐》中沈养斋对江姐大施“心理战”那个著名唱段(剧诗见本章第三节“剧诗的戏剧性”所引):开始两句是方整对称的长句式,第三句忽然插入一个七字句,第四句又回到长句式——这第三句的插入在节奏上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打破了前两句已经形成的方整性与对称感,由于句式长度的紧缩造成节奏的不稳定,进而又与第四个长句式产生节奏对比。我以为这首剧诗可被视为句式节奏对比的范例,它在节奏上通篇均以长短对比的手法写成,因此显得节奏灵动,颇具音乐性。运用句式内部词组的长短组合造成节奏变化的例子,可以举出江姐临刑前所唱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首剧诗的前四句单从长度上看都是一式的七字句,但无论从词组组合还是从听觉直觉上判断,前两句与后两句在节奏安排上都有很强烈的对比:前两句的词组组合方式是3+4(或3+2+2)——“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而后两句是传统的七字句,即4+3(或2十2+3)——“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愁无芳草”。句式内词组的这种组合变化,能够改变既有节奏的惯性,带来新的节奏因素,从而增强了节奏活力。

关于剧诗的韵律美,我们在讲“剧诗的文学性”时说到的排比、对偶、对仗等手法,除了借此可以增加剧诗的文学趣味之外,还能获得听觉上的韵律美感,这里就不再举例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传统诗词理论中所说的合辙押韵也是达成剧诗韵律美的常规途径。因此,剧诗也和诗词歌赋一样,均被归入“韵文”一类。然而,随着现代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如今新诗界早有一种“无韵之诗”盛行于诗坛了,这种新的诗风不求诗的外在韵脚,唯求诗的内在韵味。这种诗风也影响到了歌剧界,表现之一是《原野》的不少剧诗便是运用无韵散文或散文中夹杂韵文创作的。如金子与大星的二重唱《人就活一回》:

我是野地里生,野地里长,

人就活一回,

没有他我会死,

离开他我会死,

离开他我活着和死了一个样!

剧诗的主干是无韵散文,但在不事修饰、直白如话的倾诉中,却隐藏着“江阳”韵(长、样)。相反的例子(即在韵文中突然临时离韵)可以举出《你是我,我是你》——通篇都押“依稀”韵,但当中突然冒出一句“有了孩子就有了我们”,看似突兀,却陡生新鲜之感,反而起了强化的作用。这种临时离韵手法,与音乐中的临时离调一样,颇能收异峰突起之效。此外,剧诗创作中的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换韵,或频繁换韵,各各有其优势,只要使用得当,都可强化剧诗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