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瓴下窖
圣门背有聚珍彼得像。寺名彼得,若以中国神佛庙例之,则正中必彼得位。而教例不然,所谓彼得寺者,不过寺名而已,其实尊奉耶稣,故彼得像不妨置之门隅。即如正门外台下两旁巨像,一彼得,一保罗,若以中国庙例论之,殊不敬矣。景教旧派,兼奉玛利(近更推及玛利之母)。新派并玛利不奉,更为纯一。
聚珍始于景纪前百五十年顷,初惟用以敷地,所谓Pavimentum,虽宏丽如庙宇,亦不过敷其一方而已。派别不外四种,曰Sectile,其纹线直斜,惟幾何形体是准者也。曰Tessellatum,其材料皆方粒,而纹未必方形者也。曰Vermiculatum,专重摹画,凡画有曲折之线,其材料凑聚亦曲折其线,虫状之名,所以状其线曲也。曰Scalpturatum,其表面高下不平者也。在景教首以聚珍为饰者,为彼得旧寺,从此遍传欧洲,且及耶路撒冷、康斯坦丁堡之景寺。八世纪宗教会议禁作偶像,而聚珍独免。迨维尼斯兴建马可寺,更为造就聚珍人才之计,专设学校(别详),出名家无算。克雷孟八选此校名手,来罗马饰彼得新寺艮覆,并摹寺内名画,用代原本(原本半移景宫,半移天使玛利寺)。在十七、八世纪,此术最称昌盛,至今日尤无往不用此工矣。
聚珍画
彼得寺瓴屋之高大,为世界第一,屋缘距顶高三百英尺。登瓴屋者必土曜日,妇女不在允登之列,故予未往观。闻诸登者曰,自左侧枘桴玛利克雷孟丁墓下之门而入,登螺旋梯(同登不得逾二十人),梯旁壁上,皆王族题名志胜游。寺顶有无数小瓴屋,而寺内工人居屋杂厕其间,成一村落。格戴登此,曾有言曰:“吾于彼得寺上,见空气中另有一国,有人家,有市廛,有庙宇,有喷泉,中间大瓴屋,适可当国中大寺,道路平坦,不啻名市散步场。”可以知其梗概矣。瓴屋诸短墙柱之间,皆为小室,一室藏米加勒安治及安敦两建筑家手制彼得椅,及彼得寺木型。米年八十将死,制型以示未竟之工。
登寺巅者有瓴屋,入寺穴者有窖。自一九〇〇年圣物考古会请愿重开乏氐刚窖,于是游者始获观窖。入窖者从忏悔磴下,左右折皆可,即从威隆尼加像後梯下亦可。窖分两部,有新旧之别。新窖者,环忏悔磴而为马蹄形之廊,及于四像下之四刹埤(即威隆尼加等像),又由廊枝出之数小刹埤是也。旧窖者,亭前枘桴之下,亦分三枘桴者是也。窖本康帝所造,在跋栖黎嘎之下,久埋地中。一五九四年,门雅谷施工时,在忏悔磴边发见康帝所造彼得金棺,并棺上金十字架,极精。当时考古学未盛,故发掘隧物之学亦未盛。景宗克雷孟八礼服诣观,随即封闭。闭三百年,始得复见于世。其中所藏,教骨与旧寺残物为多(罗马旧风,往往于旧屋之上稍加平治,即于其上建新屋,有二次三四次者,故掘地愈深,古迹愈多,恐至廿二三世纪尚无止境)。燃灯而观,不能详细,且有价值品与无价值品杂无部居,易淆心目,故言之不能详也。新窖以两刹埤为最巨,一门廊玛利,本在旧寺门廊,今湮此。一孕妇玛利,为古来求孕处,今亦湮。旧窖枘桴下铺地之石,尚是旧寺物(玛氐达夫人捐地入寺碑记在窖)。景宗棺沉埋于此者不少(寺中景宗各名墓,大率无真骨,而真骨往往在地窖中),今睹棺思人,略举三数。曰阿历散德六空棺:阿六积恶万状,为君牧师某所毒死,尸之怖人,前已言之。棺本在寺,儒略二伸天讨,倾其骨出棺,骨为他人移入某寺,而棺仍留此,今但存非仅不怖并美貌老像于棺上而已。○阿特利安四棺:英人位景宗者仅此一人,棺非景门物,上有梅窦斯头形可证,以英人故,无为之营美术墓,并无铭志,景门党派意见如是。○婆尼法爵八棺残片,有铭曰:“其来也如狐,其宰政也如狮,其死也如犬。”义儒檀戴所著《神剧》书中,清净山凡九重,最下一级,遇婆尼法爵,即指此人。讥之欤,抑恕之欤?○尼哿拉五棺:本旧寺一美术墓,改新以来,沉埋于此。景宫书库,壮丽甲寰区,即其所创。○儒略三棺:伊好藏古物,有别墅,今尚存,其所藏予曾往观。○尼哿拉三棺:伊曾募得玛氐达夫人捐地,竭力交结,有不恤其躬之苦。檀戴《神剧》中所见首入火坑中,足露火焰外者,即指其人。○保罗二棺:伊艳羡康斯坦坼之大紫石棺,从寺中窃出,将为自己死後用,後不成。康坼者,康斯坦丁之女也。今棺在景宗博物院,而自骨则留此。○乌尔庞六官棺:建造新寺时,骨已无存,工人用以贮水,得一指环,知为乌六物。生平峻酷,亦被毒死,今棺上尚有所刻遗貌。○玛璀罗棺:在位仅二十五日。○伊诺琛九棺:在位仅六十日。
世界第一
金棺
教皇之棺
但丁种由
观旧窖铺地石之用旧寺物,知旧窖之成,必在旧寺既毁之後;观新窖之藏彼得金棺,知新窖之成,必在旧寺方造之初(即康帝所造)。旧窖非旧,而新窖乃旧,正如古文尚书之非古,而今文尚书乃真古也。
面忏悔磴有彼得、保罗神龛,云是二五七年由附近绥乏斯丁寺隧穴中移来,而古景士以为是彼得专龛,与保罗不涉。其实教史学家并谓彼得生平未尝履罗马,安所谓彼得死所,则此龛之为一人为二人,可不必争矣。一一二二年,此处几上绘二像,皆半身,云一为彼得,一为保罗,而其馀彼得半像在约翰寺,保罗半像在保罗寺,奇乎不奇?此龛在景门中以为世界无二之珍品,而教中学者安勃罗曰:“有彼得之地即有景寺。”可谓谈言微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