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教流行中国记

摩西教流行中国记

归潜舟中,见日独邮报,有论中国犹太人者。稻孙汇东文、德文,及向所闻于积跬步主人者,而作此记。夫景教之兴,一切礼俗,无不从摩西旧教脱卸而来。《新约》者,景经也,而处处与《旧约》相表里。故谈景教而不考犹太旧派者,非真知景教者也。我国景教流行,既据碑而溯始于唐,其实摩西旧教,先已流行于中国。河南挑筋教人,自言来于汉代,非无因也。积跬步主言:稻之所记,可溯景源。合以予在罗马所闻之格笃犹太区琐事而为一篇,一以溯景教与犹太一贯之渊源,一以示景教与犹太难融之意见,并以示亡国遗黎受辖于白人治权下之惨况、受辖于黄人治权下之自由云。

论中国之犹太人

河南开封府有一种异教人,俗呼为“挑筋教”,其实乃摩西遗教,即耶稣以前之犹太教派也,相传汉时迁入中国(据碑文所言)。其始见于十一世纪西人《鞑靼旅行记》,其继见于《马哥博罗旅行记》。(忆己酉、庚戌间时报载一游记,略叙开封教事,然未详。)依一七〇四年耶稣乙脱派教士郭若尼之调查曰:人口凡二三千,华人不呼为希伯来人。不呼为犹太人,而呼为挑筋教徒,盖以屠牛羊为业而呼之也。(挑筋别有缘由,非专为其业屠也。且所谓挑筋者,挑去牛羊髀筋,而郭氏以为挑去首筋,不知何据。岂其所见之犹太人,不去髀筋而去首筋耶?)彼等集团体自设教会堂(即通称曰礼拜寺者,但不知彼教徒今用何名?在犹太本名则“希那鄂克”)。每祭日,集会祈祷。会堂中央有高背椅一,呼为“摩西椅”,上敷绣褥,云是牧师说教时安设教经之用。会堂西侧向耶路撒冷一方,有一推拔。(向耶路撒冷一方者,向所罗门之庙也。正如回回寺必有一空牖向穆罕默德墓;景教寺必西向,俾半圆之正座在东,用黄玻璃引光线,视为耶稣来路。均同此意。)平时牧师而外,无许入者。寺庭北有广场,即挑筋之所,教徒中达人掌此事(殆如回教之“师父”)。附近有祖先庙,春秋两度供祭,则全乎中国风矣。堂中无偶像等物。其俗尚行割礼,尚执犹太古来之祭典,尚用犹太古来之历日。郭氏所见,为康熙四十一年事。其後经道光季年之水患,经咸丰季年之兵乱,流离转徙,不但会堂颓毁,亦且家业抛弃,人口凋零,而希伯来语言亦遂失传。

开封府之“挑筋教”

1704年郭氏之调查

同治五年,有英国某僧侣(时充同文馆教习),犹太人也,特至开封访其同种,则无一人可与通乡语者,儿童已无所谓行割礼,会堂亦遗迹仅存。见一黑板,上书以色列文字(不言所书何语),板悬他回回寺中,而犹太裔徒乃诣彼寺祈祷,盖引为同教耶?依英国僧侣报告,言“希那鄂克”旧基上有石碑,据碑知是堂创设于一一六四年(宋孝宗隆兴二年),改筑于一四六八年(明宪宗成化四年)。文言:犹太教为始祖亚当及亚伯拉罕所肇始,至摩西而益弘圣书;斯教之输入中国,为汉朝时代;至南宋孝宗即位之二年,建此会堂于开封;凡以偶像为神而崇之拜之祈祷之者,为极愚极无效,惟崇奉圣书、遵守其训令者,得造极乎万物之根源,因此圣书与神之智慧相符,知人生之起源,劝行各种善事而避恶行者云云。又一碑,建于一五一一年(明武宗正德六年),载教义上事,而指耶和华为道。夫以道字译耶和华,全忘彼等初念而变受华风云云。英僧所言如此(今从德文考出),则两碑当均为汉文,惜不得读。洪氏(钧)言:元经世大典之斡脱,即犹太教,西人言开封有犹太人,华人不知,但以回回统之;地有犹太碑,碑文附後(《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九)云云。今洪书无碑,盖刊时失之。汉时西域道通,而小亚细亚又与西域相通,摩教人转徙而来,事所必有。是摩教流行于中国,不但在景教之先,并在佛教之先矣。

德人某君又云(一九一〇年,谓距今八年前):有自欧洲来华之犹太人,在上海招开封之犹太人数名,想与共习教式,冀延厥绪。开封犹太人除不食豕肉及牛肉拔筋以外,一切与华人无异(即面貌亦不可辨)。问以割礼,则不知。问以碑文,仅耳闻。出经令诵,彼读阿罗诃为天,读阿罗诃所造之天亦为天。问以两天何别?答言上天为造物之主,下天即目见之天,则新从欧洲之犹太人口受而来,数典忘祖矣。此德人为宗耶稣之人,于犹太教亦知之非详,不过喜调查中国情事,初未尝考其为犹太之法利赛派?为撒都该派?抑摩西的派?

同治五年英人之调查

碑称汉时传入中国

1910年德人之调查

杨荣鋕《挑筋教人考》,谓开封寺有万岁牌,牌左有希伯来字,译即《申命记》文,曰:“以色列族听之哉!尔之阿罗轩(字为单数者,尾音似诃字;为多数者,尾音似轩。论理此处应为单数,然尊之过甚,犹言神中之神,故作多数)耶和华,惟一而已。”(原腊丁文待乌斯Deus、犊迷奴斯Dominus并用,今通行之《旧约》译汉本作:“尔之上帝耶和华惟一而已。”下文凡阿罗诃皆上帝。)牌右亦有希伯来字,译即《申命记》文,曰:“盖尔之阿罗轩耶和华,乃诸神之主,万王之王。(今通行译汉本作:‘诸上帝之上帝,诸主之主’。若据原文例译,则为‘阿罗轩之阿罗轩,耶和华之耶和华’,于文为不词。故凡译本,均别用代词,读者可以会其意矣。)巨能可畏之阿罗轩,不偏视人,不受私献(今通行本作‘不取贿赂’)。”壁上又有希伯来字,译即《出埃及记》文,曰:“我耶和华即尔之阿罗轩,导尔出埃及,及脱尔于贱役者。余而外,不可别有阿罗轩。毋雕偶像,天上地下水中百物,勿作像象之,毋跪拜,毋崇奉。以我耶和华即尔阿罗轩,断不容以伪阿罗轩匹我(通行本作‘他上帝’较妥)。恶我者祸之,自父及子三四世。爱我守我诫者福之,至千百世(一诫)。尔阿罗轩耶和华之名勿妄称,妄称者罪无赦(二诫)。当以安息日为圣日,永志勿忘。六日间宜操作,越至七日,则耶和华尔阿罗轩之安息日也。是日尔与子女、仆婢、牧畜,及远人主于尔家者,皆勿操作。盖六日间耶和华造天地、海、万物,七日止。故耶和华以安息日为圣日而锡嘏焉(三诫)。敬尔父母,则可于耶和华尔阿罗轩所赐之地而享遐龄(四诫)。毋杀人(五诫)。毋行淫(六诫)。毋攘窃(七诫)。毋妄证(八诫)。毋贪人第宅、妻室、仆婢、牛驴,与凡属于人者(九及十诫。按摩西十诫,前三诫为主,後七诫为宾。不但摩西垂诫为然也,即耶稣继起,亦惟谆谆于我即上帝、毋拜偶像,及信我者永生数义,可见其道一贯。惟安息日勿操作,未尽严诫尔)。”此杨荣鋕传闻于景门之旧记载。今则情形迥异,碑且不存,何有于壁?

杨氏挑筋教人考

壁上刊有出埃及记

至所谓挑筋者,《创世纪》记雅谷之偕拉结归也,二妻二婢十一子,济雅泊渡(《创世纪》三十一章,拉结窃其父之上帝像以逃,置偶像驼鞍下而坐其上,曰:天癸适至,不得起。此上帝字,在腊丁文仍用阿罗诃之Deus字,而法文则用伊犊尔Idole字,不用Dieu字,附志于此),言雅谷独留,遇一人(解者以为天使)与之角力,迄于黎明。相角之时,其人自知不胜,击雅谷髀,伤之,曰:天将明矣,请释我去。雅谷曰:不为我祝嘏,必不容尔去。曰:尔何名?曰:雅谷。曰:今以後不只名雅谷,更名以色列(此以色列字之由来,遂为犹太人之祖),盖尔得志于上帝前,与人争,无不胜。雅谷曰:请以尔名告我。曰:曷问我名?遂在彼锡嘏。雅谷名其地为便以利,曰:我与上帝晤对而觌其面,我命尚其可保。日出时,雅谷过便以利,髀伤,其行趑趄。因其人击雅谷髀,伤其巨筋,故以色列人凡髀之巨筋,至今不食云。

摩西十诫

挑筋之来历

据此,则凡犹太人皆不食髀筋,不独开封一派为然。不过今犹太人散处各国,往往食品从众。予曾旅义国之柰尔维地方,邻有犹太人,颇守宰牲必流血于地之礼(亦见摩西经),自宰自食。而邻人恶之,禁不使宰,遂食市肉,可见亦非必坚守。耶门《保罗达哥林多人前书》(十章),戒勿食偶像祭之馀,有:不信主者宴尔,尔愿往,所陈者勿问而食,问则心疑;设有告尔者曰,此祭偶像之物,则勿食。又(十章):凡售于市者,不问而食,问则心疑云云。在千八百馀年前,已有不拘食品之意,何况今兹?何况远在中国开封?犹太徒尚以挑筋名教,则其于髀筋必挑之说,必尚恪守,亦可谓有宗教永信心者矣。年来西人游踪踵接开封游必有记,记必以犹太久享自由于宗教不同之国为异事。盖习见彼中之虐待,以为非如此不足以别犹太人,不以中国为存心宽大,而以中国为处事疏忽。夫岂知中国固无所恶于异教之人,并无所鄙于亡国之氓也。

犹太寺名希那鄂克(Synagogue,景经中均译为会堂,如马太廿三、马可一、路加四及十一、约翰六皆是),本于希腊字之Synagoge,厥义会也。析其字则为猩(Syn)与阿克因(agein)。猩者,以也;阿克因者,导也。导以为会,是为希那鄂克。大概犹太人遭巴比伦之虏,远离耶路撒冷,不克赴所罗门庙祈祷,别造所谓希那鄂克者,群往行礼,于是有此等寺院。然传说之历史则异是,谓读《伊赛亚书》八之十六以下,可见古式祭礼渐渐变化,至以士喇而成一种犹太教专有之寺院(以士喇于耶路撒冷庙外地建希那鄂克,是为第一寺)。

凡犹太人皆不食髀筋

中国不歧视异教

自以士喇改革犹太教,而希那鄂克之格式有定)以士喇以後,犹太人以明律为惟一之事。所谓学校者,教授法律而已,志在造就高材,不在教育普及。其间普及一般人民之法律教育者,为希那鄂克之责。希那鄂克于每杀拔忒日宣读法律,见《使徒行传》十五。溯《诗篇》七十四作者之时(或是波斯时代),犹太各处已有寺,至《行传》十五所示,则每市均有寺,寺各有历史统系。且不独巴勒斯丁为然,在答尔母第後期(答尔母第者,犹太历史一时代之名),凡犹太人足迹所至,均有希那鄂克。希那鄂克之名,渐渐变为祈祷所之意义。而通考各希那鄂克之原,皆一种教授法律之聚会也。

希那鄂克之组织,凡有一人或三人为之长,其中一人位最高,此长在《路加》十三、《行传》十三,均称为宰会堂者(Archisynagogue),掌读律、祈祷、说教之事。至募化之事,则聚集者主之(聚集原字,希伯来音如:加纳绥达加),其数二人以上。又有一执事者(希伯来音如哈章。《路加》四称为执事),掌圣书(圣书藏于约柜Ark中)及一切事务,又教小儿读。会堂之于教徒也,有斥绝及暂时斥绝两法,以巩固其教义。轻者则有由哈章(即执事)科罚之鞭笞(见《马太》十)。教权操于长老(Presbyteron)之手。长老者大半皆裁判官(Archontes)也。

希那鄂克

犹太人以明律法为惟一之事

犹太会堂之执事人

会堂聚日,除杀拔忒与各祭日之外,凡月曜、水曜及新月初见之日,皆有祈祷礼。杀拔忒晨所行祈祷礼,大概先诵读歇玛(Schema,《申命记》六章四至九,又十一章十三至廿一,《民数》十五章三十七至四十一),次诵祝嘏(《民数》六章廿四至廿六),又祈祷,及读律例、读先知书。祈祷时,信徒皆向耶路撒冷立。每祈祷句毕,高声唱“亚门”一声。读律者七人,由宰会堂者指命,各人至少读三句(译成最通用语)。先知书读毕,乃有说教祝嘏之言(《行传》十三章十五),于是礼成。杀拔忒之下午及月曜、水曜之礼,无先知书。

希那鄂克好建于近水处,取洗身礼之便也(《行传》十六)。此等旧建筑,尚得见其残址于加利利。大概南北向,南面三门,有时两旁列柱,中为枘桴,左右侧各一侧边枘桴。分为两区:男子一区,女子一区。殿底向耶路撒冷一方为高坛,希伯来名推拔(Theba)。上有柜,藏法律注释,名曰圣橱(又称约柜)。摩西五经,名曰圣卷,用麻布裹纳于筒,亦藏于是。圣橱之前有幔,名曰“庙之帷”。庙者,耶路撒冷之略辞也。推拔坛之中央,圣橱之前,置一椅,是为“摩西椅”。

祈祷仪式

建于水边以便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