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引 子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一则公告,乘着光缆,搭着电波,传遍了三秦大地、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陕西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实施办法》规定,按照贫困县退出程序,周至县、扶风县、太白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县等23个县,已经通过县级自查自评、市级核查、省级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经研究,同意周至县等23个县2018年退出贫困县序列。

消息传到陇县大地,陇山脚下、千河两岸的黄土地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电话祝贺、微信传播……陇县的各级干部、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长还有许多群众的眼眶湿润了。

是啊,这顶“国家贫困县”的帽子实在是太沉了,压得他们翻不过身、喘不过气,也无颜面对亲朋好友和外面的世界!今天,这“穷帽”终于在国家的扶持和自己的努力下摘掉了,遇到这样的惊天大喜,谁能不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呢?

陇县,是一颗镶嵌在中国西部的明珠,是陕西省西陲的一方古老土地。陇山像一条逶迤绵延的巨龙,纵卧在陕甘宁三省衔接地带,龙头高昂在宁夏固原,龙尾甩在陕西陈仓。六盘山下伸出的浩浩千山,朝东北蜿蜒爬行,在扶风县东部逐渐匍匐隐没于关中平原。陇山雄峙西南,千山耸立东北,中间一溜千河谷地上,摆放着10镇104村。这块东向西安、西倚甘肃、北衔宁夏的“凹”字形土地,就是陇县。这里山川交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多样,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被公认为养人的地方。

这是一块神奇的热土。大地湾、北首岭、半坡三个文明中心连成一线,陇县雄踞中点;天水的伏羲、宝鸡的炎帝、延安的黄帝三大文化圈构成文明金三角,陇县雄踞重心。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里就曾炊烟升腾;秦人跻身诸侯,挺进关中,这里是第一个都城;丝路漫漫万里,这里有西出长安第一关;帝王巡游、边塞烽烟、商贾出入,这里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战国设汧县,北魏置陇东郡,西魏建陇州,这里长期是区域性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沦落成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是在明清以后。中国经济的发达区逐渐移向东南,丝绸之路南北大道兴盛、中线衰落,尤其是民国时,现代交通绕“山”而行,陇县成了无人光顾的“陆岛”,逐渐颓败到了萧条凋敝、人烟稀少,与贫穷联袂的困境。

1986年,在国家建立贫困县扶持制度之初,陇县便被划入了陕西省贫困县名单,这顶“穷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前,被县里的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摘掉了。孰料十多年后,一顶更沉重的贫困帽子又戴在了陇县人头上。2001年,由于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在国家贫困线下,陇县进了国家贫困县名单;2012年,陇县又上了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县区的榜单。从那以后,陇县人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与贫穷落后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众志成城战穷魔,扬眉吐气摘贫帽。2015年,党中央一声令下,中国雄鸡状版图上,千军万马奔赴疆场,打响了驱逐贫困的殊死决战。2285平方千米的陇县大地上,风雷动,旌旗奋,27.25万陇州儿女在中共陇县县委、陇县人民政府率领下,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扣“精准”施策,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发力“12365”产业扶贫模式,闯过一道道难关,越过一条条沟堑,爬过一座座险峰,攻克一个个堡垒,经济社会发展“步步高”,农民人均收入“三级跳”,终于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六盘山上高峰”。

看一眼下面的数字,就能掂量出这里脱贫攻坚结出的果实有多大多沉:2015年,陇县的生产总值为59.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81元,2020年,这“三大指标”分别是97.42亿元、3.85万元和1.0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6年年初的20284户75846人,到2020年年底全部清零;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5190元,增加到了9877元;7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贫困人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住房、上学、看病、饮水等都有了保障,过上了欢天喜地的滋润生活,还有啥比这更实在呢?

“摘帽”不是终点,“富裕”迈步启程。摆脱了贫穷枷锁的陇县人民士气高昂、乘胜追击,又向着富裕目标搏击前进了。“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富民兴县,奋起追赶超越,同步实现富裕”,他们快马加鞭、一鼓作气,持续打造主导产业,不断铸强“双百基地”,全力托举粮食、乳品、烤烟、旅游、核桃、苹果、蜂蜜、香菇产业发展,持续把县域经济社会推往高处。

五年辛苦不寻常,踏平坎坷成大道。陇县人靠着政策支持、社会扶持和自力更生,投入47.65亿元脱贫,甩掉“穷帽”,破茧成蝶,培育出了能提高群众收入、支撑县域经济的7大支柱产业集群,创造出了“菜单+基地”的中国式扶贫陇县方案,成功地实现了由摆脱贫困向乡村振兴的转型,正张开双臂奔跑着拥抱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