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如果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对广大留守妇女儿童从精神上开展的“志”的帮扶,那么家庭教育就是从思想上开展的“智”的帮扶。
2017年春天,在外打拼了十多年的闫建林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固关镇苟家沟村。
这次回来,闫建林怀揣着一个梦想———在家乡建一个工厂,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挣钱。
2004年,由于家贫,年仅16岁的闫建林放弃学业,毅然南下,踏上了打工的征程。13年来,他辗转多地,凭着山里娃绝不认输的性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办起了自己的电子工厂,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然而,事业上的成功难以疗愈闫建林心中的“痛”。多年来,无论他是当工人,还是当老总,车间里满当当的工人中总鲜有家乡的姐妹。闫建林知道,在家乡陇县,妇女只要一结婚,就囿于“田间地头”“锅台炕头”的生活,一辈子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她们的未来也会就此止步。
“既然她们出不来,那我就把厂子搬回去,让她们在家门口挣钱!”
闫建林的心里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随时准备着破土发芽。
2016年春天,脱贫攻坚的消息传到了闫建林耳中,他心中的那颗种子瞬间发芽了。他当即决定:回家!
虽然在陇县建厂会增加交通运输成本,但闫建林不在乎。他经常说:“只要能为家乡脱贫做点贡献,哪怕少挣点,我也值了。”
在县上有关部门和固关镇的支持下,闫建林很快在苟家沟村建起了自己的工厂———宝鸡宇音电子有限公司。2017年10月,苟家沟村和周边村的60名家庭妇女顺利走进工厂成了工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贫困户。
万事开头难。没想到,生产刚一开始,闫建林就遇到了一个难题。这些姐妹们怎么也适应不了农妇与车间工人的身份转换。
原来,这些姐妹们在农村待久了,把家庭生活的习惯也带进了工厂,没一点组织性、纪律性。“动不动就不来了,也不请假。打电话一问,就说家里有事。有的正上着班呢,突然说要接孩子,也不等下班,起身就走了。”闫建林的妻子唐雪无奈地感叹,“乡里乡亲的,还不能批评,一批评,直接就辞工不干了。不干就不干了吧,过两天气消了,又说想来上班,你说咋办?”
这些妇女初次接触流水线,工作效率本来就低,再加上这种“抽椽换檩子”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生产。眼看快要到交货时间了,产品量却不够,闫建林和唐雪急得直跺脚。难道真是积习难改吗?
就在这时,村妇联主席杨雪兰给闫建林出了个主意。
几天后,杨雪兰带着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王艳站在了车间里。
“姐妹们,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企业和自己的关系。要明白为企业就是为自己,尊重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才能挣到钱,与企业共同富裕。”
王艳出的这个主意就是引导和教育。这些农村妇女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没有这个意识。他们也不是不愿意遵守纪律制度,而是没有形成习惯。只要方法对头,引导到位,她们肯定会迅速完成角色转换。
随后,县妇联又多次来厂里举办讲座,和姐妹们谈心交流,向她们输送“精神营养”。很快,工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能按时上下班了,请假的少了,迟到早退和随意旷工的没有了。让她们穿工装也能乐意执行,让打扫车间卫生,也能抢着干了。一走进车间,个个都精神抖擞。
没想到,原本很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尝到了甜头的唐雪也积极加入了村妇联,担任了村妇联副主席一职。她还主动申请,在宇音电子公司成立了陇县第一家“妇女微家”。“妇女的工作,就交给妇联解决。”唐雪开心地说。现在,公司经常通过“妇女微家”开展活动,在繁忙的生产之余,用知识武装姐妹们的头脑,举办联欢会,唱歌、跳舞,整个集体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
为了解决姐妹们的孩子放学后没人管的难题,县妇联投资三万多元,购买了桌椅、课外书籍,在宇音电子公司办起了“四点半课堂”。每天放学后,指派一个人把所有的孩子接到“四点半课堂”,由专人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给孩子们讲故事,彻底解决了姐妹们的后顾之忧。一位妇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给外地打工的丈夫打电话说:“这下我能放心地在家门口当工人挣钱了!”
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企业受到了影响。当苟家沟的很多村民都没法外出打工时,宇音电子公司的姐妹们却在公司严格的防控措施下,早早地到车间上班了。这让其他人非常羡慕,大家纷纷赞叹:“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啊!”
“从这个例子看,抓好农村妇女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县妇联主席景小玲说,“实践证明,扶志一定要重视抓好群众的思想教育。思想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抓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抓家庭教育,在留守妇女、儿童比较多的陇县,抓好家庭教育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王艳也深有体会。“教育扶贫,不仅仅是看给学生资助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本书,提高了多少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改变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贫困家庭和群众的眼界,开拓贫困群众的视野,改变贫困群众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智力水平,激发他们改变家庭命运的内在动力,坚定他们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扶贫!”
2017年,县妇联脱贫攻坚的工作视角转移到了关注农村贫困群众的家庭教育上,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把农村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思想教育上“拔穷根”。为此,县妇联正式成立了公益性社会组织———陇县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邀请具有十多年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王艳任中心主任。依托这个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妇联组织培训了56名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让家庭教育走进了农村群众生活。
几年下来,究竟开展了多少场家庭教育活动,王艳自己也说不清。她经历过群众不理解、不欢迎的尴尬,也经历过和群众推心置腹交谈的快乐。她深切地感受到农村群众对家庭教育方法和知识的渴望。有一次,王艳打车去一个偏远村子做家庭教育活动,下车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却死活不收王艳的车费。一问才知道,这个出租车司机听过一次王艳的家庭教育讲座,从此通过努力学习和自我纠错,改善了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从而“挽救了一个家庭”。
“这更加坚定了我从事这项公益活动的信心和决心,一次符合群众需求的教育活动,也许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成就一个人的一生。要我说,扶志就是要抓教育!”
扶志就是抓教育。———这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神的体现。志智双扶,才能真正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阻止贫困一代代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