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5

灯笼高挂,喜庆楹门……和煦的东风从秦川悄然挤进千渭交汇处的狭窄咽喉,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千水谷地。羊辞旧岁,猴报新春。2016年的春天降临到了陇山下、千河畔的黄土地上。

春风一来,春雨一降,冻硬的黄土松软了,僵直的柳枝婀娜了,干瘪的杏花鼓胀了……这是5年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宏伟蓝图的引导和胜券在握的信心,鼓舞得陇县人斗志高昂。他们摆脱贫困、追逐富裕的火热激情,比柳枝上的叶芽、桃李上的花苞更加饱满。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季节,春播、春管两手抓,一样都松不得。印证了“人勤春早”的俗语,陇县发展粮食产业的战役,在春节的气息还没有散尽时就打响了。

田野里,拖拉机冒着黑烟“突突”吼叫,身后翻卷着波涛般的泥浪;农夫们怀抱籽篓,走一步,抓一把,用力一扬,又把化肥施进麦田;妇女们背着喷雾器,把药雾均匀地洒在小麦、油菜绿生生的青苗上;地头哗哗流动的渠水分成一股股细流淌进农田,滋润着渴了一冬的夏禾……这一派热气腾腾的春色,表面看上去和往年并无二致,然而,这一年春季的农业生产比起往年实质上有很大不同。

东南镇牙科沟深处,予村、闫家庵、鸡家庄一带的山间盆地里,是一派人欢机吼闹春耕的热闹景象。前面是拖拉机带着旋耕机整地,后面是条播机播施配方肥料,最后是覆膜机覆盖地膜。庄稼人正在忙活着协助机械手做辅助性劳动,他们或者把地头的化肥运往田里,或者给条播机里添加化肥,更多的是往覆膜机没有压严实的地膜边上培土。农业局的人来了,农技中心的人来了,东南镇的干部和村组负责人都是现场参与者。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张宝林站在田间亲自督阵,农业局局长王钟鸣、东南镇党委书记张积峰亲自指挥。

这里是玉米高产技术开发核心攻关试验田的备耕现场。年前,县委书记杜长生访贫后,当面向张宝林交代:“予村、闫家庵、鸡家庄的群众‘点菜’了,这是县上‘菜单式’产业扶贫的第一仗,一定要各项扶贫政策综合使用,形成‘组合拳’,确保首战开门红。”

协调会召开后,各部门一路绿灯。变掌为拳产生的聚合效应,在地头一看,一目了然。农机、化肥、地膜……都是农业局从县城运过来的。这还只是个开头,点播器、包衣新种早都备好了,万事都已具备,就只等播种季节下种了。

这么热火的场面不只在予村有,新集川村的春播现场比起予村也毫不逊色。

新集川村地处陇山深处,是群山怀抱里的一块平地。陇县最西北的新集川镇政府就驻扎在这个说是小镇就是小镇、说是个大村子也就是个大村子的地方。这里离县城近乎四十千米,镇西一千米外就是甘肃华亭县。新集川村地处高山之上,气候寒冷,夏短冬长,种小麦只是个捎带,粮食以玉米为主,也出产大豌豆、荞麦、洋芋等农产品。高寒山区、远离县城的不良环境,养活这里的近两千人都相当费劲,更甭说让他们过上什么好日子了,一个村里光贫困户就有244家,几乎占了总户数的一小半。

羊年的尾巴,赵甲宏到这里察访民情、慰问贫困户,倾听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对政府的建议,村组织和群众都要求政府加大对种植玉米、饲养家畜的扶持,他当场表示:“中央下决心消除贫困了,县上正在研究帮扶大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方案,政府一定满足大家的想法,明年春天我亲自来兑现今天的承诺。”

他的话音一落,在场的十几位镇、村干部和村民立即鼓起了掌。

这位浑身充满朝气的基层干部没有食言,一走进办公室,就通知相关部门落实了这件事。开犁那天,他带着县里好几个部门的负责人赶往田间,眼看着在镇党委书记闫炳军指挥下,玉米高产开发田起垄覆膜的热闹场景,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那一年,陇县种植玉米核心攻关田300亩、标准化地膜玉米示范田2.7万亩。这些玉米田全部遵循宽窄行低垄覆膜、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改大棒型为紧凑型中早熟品种。攻关田的所有成本性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标准化高产大田的费用也由政府拿了大头,农民只承担了劳力成本或零星投资。

金秋季节,玉米收获了。予村、鸡家庄和新集川的攻关田亩产超过了九百千克;先前的一亩地,撑死也就收四五百千克,如今翻了一番还多呢!标准化大田的产量也不赖,亩产都在七八百千克上下,也翻了个个儿。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玉米架上、屋檐下,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一层挨一层、密密实实地挂着。山里人有在院子里栽木椽,绕着椽子悬挂玉米的习惯,好多人家的宅院里,一根根端竖的木椽挂满了玉米棒子,簇簇拥拥,顶天立地。收获了的辣椒也跟着凑热闹,一串挨一串地挂在屋檐上,酷似一道道瀑布飞流直下。

秦西的秋日,天高云淡,秋阳把纯净柔和的光与热撒进关山脚下庄户人家的庭院,给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辣椒镀上了炫彩,辉映得庄稼汉喜上眉梢的脸庞愈发神采飞扬。那金色,是幸福华贵的象征;那红色,是吉祥喜庆的标记。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刚迈出扎实的第一步,陇县农民就从产业扶贫“菜单”里获得了一份“大餐”,尝到了甜香,看到了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

闫家庵的王大娘家那一年种了5亩多玉米,收获了将近5000千克玉米,加上夏季的麦子,光粮食的收入就冒到了贫困线以上;槽上养的猪,也长到了100多千克,春节前就出了栏;村上用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给她买的小乳牛也已怀了胎……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大娘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年年两三万元的收入,不但填平家里原来的“穷坑”,还装满了她家的钱匣子,国家还帮她盖起了漂亮的新居。

家有梧桐树,招得凤凰来。2018年,王大娘的儿子把媳妇娶进了门。一年后,王大娘又抱上了小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