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84

太阳渐渐地滑落到西山边上,层层峰峦被夕阳染得通红,刚才还在埋头锄地的刘小阳疲乏地躺在草坡上,欣赏着夕阳下的美景,憧憬着未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茂盛的独活、川芎苗在微风中摇头摆脑,好不快活。

刘小阳是在早晨的太阳还没露出地平线,玫瑰色的朝霞把大地染红时,骑着摩托车从集中安置点出发,到10千米外的药地里锄草的。中午,他坐在地头的树荫里吃了点带来的馍,喝了几口热水,一干就是一整天。

刘小阳是固关镇上岔村人,老母亲77岁,两个娃。大儿子18岁了,今年刚从东南职中毕业;小女儿上小学六年级。

他患胃癌已经十多年了,跑遍了市里有名的医院,中、西医全看了,为了看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2016年,他家被村里评定为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各项政策。经过几年的治疗,病情逐步好转。

2019年9月,他们搬入了固关镇镇区集中安置点。这是一个由10栋白色楼房组成的小区,住着固关街、上岔村、北大山等5个村的贫困群众76户283人。

刘小阳应该算是一位有见识、有思想的农村青年。他吃了没有读过书的苦头,一心想让孩子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创业者。但是上岔这个穷地方哪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他一直谋算着带着儿女走出大山,让孩子们上一个顶呱呱的学校。

脱贫攻坚战中,刘小阳实现梦想的机遇来了。经过村民评定,大家一致认为,他家符合移民搬迁规定,可以享受政策性补助。扶贫干部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后,他高兴得睡不着觉。他把所有积蓄一分不留地取了出来,连同补助的十多万元交给了村上住房承建小组。

新建房子工程是由集体统一实施的,但他却没有少操心,建房的那些日子里,他一有空就马不停蹄地往工地上跑,工地上他能干的活,他都泥里水里地抢着干。新房建起后,村上给他分配了一间三室一厅的房子。住进新房后,刘小阳逢人就说:“共产党把咱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给咱建起了这么好的房子,党的恩情咱要牢牢记在心上,不要做忘恩负义的人啊。”

如今48岁的刘小阳,除了稍有点驼背外,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与癌症抗争了十几年的病人。久病成医,他对中药材特别热爱,前年帮扶人员入户让他“点菜”,他积极响应,种了十几亩药材。他用国家给的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买来苗子,一株株精心栽培、细心伺候,适时浇水、施肥、耕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秋天,他的药材收入五六万元,一下子把贫困户的帽子甩开了。

坐落在东南镇梁家村的田党移民安置小区是东南镇田家庄和党家庄两个村的整体易地搬迁工程。

田家庄和党家庄地处东南镇南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差,饮用水不达标,村里患大骨节病的人占到了30%左右。许多人家把小孩寄养在川道亲戚家“换水”,希望孩子免遭厄运。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镇党委、政府决定利用移民搬迁政策,让山里的群众都搬到平原。他们协调落实了20亩建设用地,筹足了建设资金,将田家庄和党家庄两村整体搬迁。如今,3栋18层住宅楼、2栋6层住宅楼屹立在广阔平坦的东南塬上,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88户1217人住进了新居。

为了让搬迁群众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东南镇在小区对面兴建了陕西仪尚实业有限公司和陇县华艺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东南镇还搭建华艺扶贫电子商务平台,贫困户家庭妇女可以足不出户,在家中就业挣钱。这是他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目前,田党小区形成“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全县移民搬迁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