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2020年6月12日,天成镇卫生院的医生付文艳、贾磊又来到了张家山村的王金锁(化名)家。
王金锁家枣红色的大铁门半掩着。
“人在吗?”小贾试探地问道。
“在哩,你们来了!”王金锁的老婆杨娟荣(化名)从灶房里出来,手上还沾着面粉。
“进屋里坐吧!”她把手在衣襟上擦了两下。
“最近身体好着哩?没啥不舒服吧?”付医生问。
“好着哩,就是腿有点疼。”杨娟荣回答道。
“小龙(化名)和他爸出去了?”付医生又问。
“放羊去了。”她回答道。
说话间,小贾仔细地观察着她:五十多岁,中等个子,微胖身材,穿戴整齐,脸上表情有些僵硬木讷。
她家院子宽阔平整,院子角落里有一棵粗壮的核桃树,枝繁叶茂,挂满了青绿的核桃。她家是新盖的砖瓦房,灶房、客厅、卧室一应俱全。透过玻璃窗能看见后院菜地,藤架上挂满了串串豆角、条条黄瓜,地里是一行行鲜红热烈的辣椒,一簇簇半红不青的番茄,两行飙着劲儿蹿长的大葱。好一片生机勃发!
王金锁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原先有4口人,女儿去年出嫁了,现在剩下老两口和儿子。王金锁家成为贫困户,都是病魔造的孽。王金锁的老伴和儿子相继得了精神病,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一下子就被拖入了贫困的沼泽。
王金锁30岁时,是个年轻力壮、精明能干的小伙子。他媳妇杨娟荣身体强健,庄稼行里的啥活路都能拿得起,缝衣做饭、料理家务更是娴熟。11岁的儿子王小龙在村里上小学。他想趁着年轻力壮出去多挣点钱,把家里的旧房翻修一下,就和同村的几个年轻人相约去山西打工。
两年后,当他怀揣着挣来的钞票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时,迎接他的却不是欢乐和喜悦。那个健康乐观的媳妇不见了,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表情漠然、目光涣散、没精打采,嘴里时常不停地念念叨叨的疯女人。
王金锁傻眼了。两年不见,好端端的人怎么成了这样?
他领着媳妇四处求医,开始到县级医院,后来又去省级医院,钱花了不少,可是病情不但没有丝毫好转,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了。媳妇不梳头、不洗脸,穿着脏兮兮的衣服,纽扣常常扣错位,不做饭也不管孩子,家里待不住,不停往外跑,嘴里不停嘟囔:“我没放老鼠药,我没放老鼠药……”
王金锁询问街坊邻居:“这两年我家到底发生了啥事情?”众人都说不知道。无数个不眠之夜里,他看着傻乎乎的媳妇,心疼着,也疑惑着。
金锁媳妇不停地在村里村外乱跑,时常忘了回家的路,金锁不得不撂下地里的农活到处寻找。
一次,他直找到了半夜,才找到在冷风里冻得瑟瑟发抖的蜷缩的媳妇。媳妇趴到他肩头大哭,他抱着瘫坐在地上的媳妇,也无奈地放声大哭起来:“老天爷啊,我该咋办呀?”
因为要照顾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他再没有出去打工,只能在地里挖弄着,一年到头也弄不到几个钱。
祸不单行。金锁儿子王小龙初中毕业后去苏州打工,一年多后,他得了重感冒,发高烧,由于没有及时治疗,烧坏了脑子,当地医院鉴定他为精神病患者,与他一同打工的家门叔叔只能把他送了回来。
回来后,他就开始在村里乱跑狂喊,追鸡撵狗,爬墙嚎叫,还掀倒了他大伯家的院墙。实在没办法了,王金锁只好送他去县精神病医院。他依然胡打胡闹,还翻越医院围墙,跑回了家。没办法,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王金锁又送儿子到宝鸡精神病医院里治疗了一段时间。
2019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劳累了一天的王金锁从地里回来,吃完饭,斜靠在沙发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忽然,一个人向他扑过来,掐住了他的脖子,把他的头猛地往沙发里摁。他睁开眼睛,竟是他的儿子。只见儿子脸上的肌肉抽搐着,眼睛瞪得好像要从眼眶里蹦出来一样。儿子恶狠狠地盯着父亲,一双手紧紧地卡在父亲的脖子上。王金锁喉咙生疼,喘不过气来,欲叫但发不出声来。他拼命地把儿子的手往开推。
“咣”一声,王金锁挣扎间蹬了一下茶几,放在茶几上的一把剪刀掉到了地上。儿子闻声回头,拿起剪刀便向他刺来,他仓皇地赤着脚往门外跑。儿子就疯狂地追了出去。
他刚跑到大门口,又被儿子扑倒了,儿子用腿压住他的右肩膀,举起剪刀在他的脖子上猛刺。他大声喊叫:“儿啊,我是你爸!”小龙毫不理会,只顾拿着剪刀乱戳。他只得大喊:“救命!救命!”邻居们闻声赶来,几个年轻人一边呵斥,一边夺下了小龙手里的剪刀。剪刀上还滴着血,王金锁的脖子上早已血肉模糊,鲜血染红了衣衫。
紧急中,有人拨打了天成镇派出所的电话。
不一会儿,警察开着警车来了。大家急忙送王金锁去医院治疗。
“是你戳的?”高个子警察询问小龙。
王小龙只是笑嘻嘻的,好像与他无关。警察只能又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幸运的是王金锁没有被伤到要害,但他的心里痛啊,他差点死在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手上。
他一遍遍地问自己,上辈子他做了什么孽,竟要受这样的惩罚?
“人家养儿子,都盼儿长大,靠儿养老,可我养的是要杀我的仇人!该抱孙子的年纪了,想安稳过日子都不成,不知哪一时哪一刻就成了亲儿子的刀下鬼,这日子还有啥盼头?”他在病床上呼天不应,欲哭无泪。
王金锁和老婆都有大骨节病,老婆精神不正常,现在儿子又患了精神病,他自己又不能出去打工,除了地里出产些粮食,他们家没有一点收入。
王金锁家里的遭遇牵动着村干部的心,村干部给他们家申请了每年1.4万元的低保,还申请了每年1440元的残疾人补贴,村上卫生室的医生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免费发放治疗大骨节病的药物。这些暖心举措使王金锁得以维持着自家的日常生活。
妻子得精神病的原因一直是王金锁心里解不开的谜。后来,从村里的闲言碎语中,他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些情况。原来,在他不在家的日子里,妻子因琐事与人家发生纠纷,精神受了刺激,日后,就渐渐不正常了。
“你现在不忙吧?我给你做做中医理疗,对你的腿有好处。”付医生取出随身带的理疗器械。他做的理疗是专门针对大骨节病的。
付医生是王金锁家的家庭签约医生,隔三岔五就要到王金锁家施医治病,减少王金锁两口子身体上的痛苦。
“行啊,这几天晚上腿疼得很。”杨娟荣很迫切地答应着。她去屋里端了一盆水,水里泡着一条粉色毛巾,又取了个小板凳,在付医生身边坐了下来。
中医理疗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精髓所在,是包括针灸、艾灸、按摩、中药熏蒸等手段在内的治疗方法。陇县各级医院对贫困户全部实施免费上门理疗,效果十分明显。
她挽起裤腿,露出膝盖,用湿毛巾擦拭干净。付医生把中药膏贴到她的膝盖上,说:“这药很好,今晚就不会疼了。”付医生对杨娟荣做了针灸和按摩,还指导她腿疼时如何自己按摩。
“这段时间按时吃药了吗?”
“吃着哩,都是按你的吩咐,一顿也没停。”杨娟荣回答道。
这时,王金锁和儿子赶着五只羊回来了。
王金锁和付医生打招呼后,径直赶着羊去后院了。他家羊舍在后院。说起后院,还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他们原来住在后院。后院有祖上留下来的三间土坯房。屋子虽然旧了,但还结实。那年儿子又犯病时,打折了王金锁的腿,还抱着柴火烧毁了这座房子。
后来村干部告诉他,可以申请原址重建房补贴。
2016年初春,他拿到了国家给的3.9万元建房补贴,加上女儿挣的工资,再向亲戚家借了些,终于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这就是他现在的家。
王金锁在后院里圈好了羊,来到了前院。
“老王,你去地里时最好把小龙也叫上,让他多参加劳动,多跟人接触,这对他的康复有好处。这么壮实的身体,有劲!”付医生望了一眼正在洗手的小龙。
“他的劲是挺大的,有时我叫到地里去,他能好好干一阵子,但时间一长就说心里慌得很,急着要回家。”王金锁望着儿子说。
“多锻炼,别心急,多点耐心,尽量别刺激他,慢慢就好了,你看,这几天他的精神状态就挺好。”付医生微笑着说。
“多亏国家扶贫政策好,没有忘了我们这些穷人。现在我们贫困户住院先看病后交费,住院费基本上也报销得差不多了,我们住得起医院了。这几年我老伴的病也被你们基本治好了,还能给我爷俩做顿饭,要不我家的日子就推不过去了,更别说住新房了。”王金锁边说边用毛巾擦干了手。
“就是的,习总书记说,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咋能少了你们?”小贾医生认真地说。
是啊,王金锁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这些年三天两头往家跑的扶贫干部和医生。
王金锁的老婆和儿子几乎每年都要住院,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国家给报销2万多元,要不是扶贫政策好、医保政策好,他们娘俩早就没救了,那他的生活还有啥希望啊?他能坚持走到今天,多亏了有国家的扶持啊!
去年,帮扶干部给他做工作,帮他家养了5只羊,还给他批了产业扶持资金。今年已经有一只羊怀了小羊羔,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等儿子把病治好,他自己能好好过日子了,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王金锁最期盼的事。
“你们村新建的文化广场环境那么好,小桥流水、绿树红花,有很多健身器材,你每天早晚和他们娘俩去转转,听听音乐,看看广场舞,放松一下,心情好了,病就好得快。”付医生叮嘱着王金锁。
听了付医生的话,王金锁的眼睛闪着亮光。
风吹得核桃树树叶沙沙作响,初长成的核桃也随着风轻快地微微摇摆,耀眼的阳光穿过树叶,大树庇护着一地阴凉……
近几年,全县开展了贫困人口门诊慢特病、普通门诊“两病”筛查认定工作,像王金锁家人这样已经纳入医保管理的贫困人口普通门诊“两病”、门诊慢特病患者共8898人。全县对大骨节病患者进行免费口服药物治疗1480例、针灸康复理疗1109例。这一串串简单的数据背后,是病者的笑脸、医者的艰辛、社会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