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7

河北人种核桃尝到的甜头,刺激了陇县干部群众发展核桃的味蕾。一个胃口更大的设想萌生了:建“万亩核桃示范园”。

那核桃园有多大?贯通大杜阳沟两旁的山梁坡沟,占去了东风、河北、城关镇3镇4村近一半的耕地。陇县到处是核桃,但那样大的连片核桃园还没谁见过。

东风镇焦家坡村是“大核桃园”的腹地。焦家坡的贫困户最终都选择了依托核桃产业脱贫致富。这“菜”是多数贫困家庭自选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在他们的扶贫第一书记引导下抱着“走着看”的心态加盟的。

焦家坡坐落在千山丘陵沟壑区中,这里土地充裕、黄土肥厚,可就是干旱少雨、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群众观念比较落后。社会都到了市场经济、信息时代,村上不少人还满足于“三季种地打粮,冬天闭门暖炕”的生活。这样过日子能富起来?肯定不行。焦家坡是陇县贫困户较为集中的行政村之一。全国脱贫攻坚,陇县发展核桃,核桃园建设其实就是陇县实施产业扶贫的一盘“大菜”。这对贫困的焦家坡村来说,算是一次双重机遇。

2016年,陇县县委给焦家坡村派了一名叫张晓瑞的扶贫书记。张晓瑞初次参加工作就在与焦家坡连畔种地的河北镇,上班的第二年就去了比焦家坡更穷的大谈湾包村,对乡村工作挺熟悉。她到焦家坡村当扶贫书记,不是自己报的名,是经她工作的单位推荐,县委组织部考察后选拔出来的。

从任命文件宣布那一天起,张晓瑞就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扶贫,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关系着焦家坡的贫困户能否摘掉“穷帽”,和全国人一同过上小康日子,还关乎东风镇以至陇县能否按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说大了也与国家实现全面小康息息相关。习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是承诺,是要求,也是目标呀!

当了焦家坡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张晓瑞,满脑子装的都是咋样能很快地让穷人由贫变富。她自问过:扶贫扶啥?“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国家讲得很清楚,可国家只能帮贫困群众解决眼下最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不能把大家都大包大揽养起来呀。扶贫,最重要的是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帮助群众发展好适合自己做的产业,让他们能自觉挣钱。

张晓瑞对县上的核桃基地规划和焦家坡的村情了如指掌。焦家坡是陇县核桃的主产区,坡梁沟岔里到处都是核桃树,核桃受光充分、瓤饱色亮、油多味香,又便于运输储存,很适合这样的山区发展。村子里好多群众,人老几辈都过着“种粮吃饭,核桃卖钱”的小农生活。核桃为啥没让他们富起来?原因很简单,这里的核桃树都是自然繁殖、自生自灭,长到谁家地里就是谁家的,村民们只管核桃成熟后卸核桃,根本就没有管护核桃的习惯,品种良莠混杂,也没达到市场经济对商品的规模化要求。

焦家坡人能记得的人工种植核桃只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全县大种青皮核桃的热潮中,生产队组织社员在田埂、村边、院落里大种过一次;第二次是在3年前,县上培植核桃骨干产业,村里建成了一个连片的千亩核桃园。

核桃被确定为骨干产业了,接下来就是落实。学林出身的张晓瑞种核桃是内行。她一眼就看出了群众虽然有种核桃的热情,但建园规划不科学、品种老化、品系栽培混乱等问题还很突出,她主张“高接换优”甚至是挖了重栽。

眼看核桃就要挂果了,她的提议还真是捅了马蜂窝,群众炸锅了。

村里开会,有个叫赵爱荣的贫困户在申述反对意见时,说着说着就哭诉开了:“眼看就要挂果的树,说换就换,从头再来,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吗?我还指靠那几亩核桃过日子呢,推倒重来,还让人活不活?”她是反对声最强烈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赵爱荣那年48岁,中等个头,大嗓门,性格风风火火,干活手脚麻利。十几年前,丈夫上地劳动时突遇雷雨,滑倒摔碎了髋骨,因治疗不及时造成骨头坏死,最终瘫痪在床,一个说不上富也算不得穷的家庭就这么因一场意外变成了贫困户。要强的赵爱荣被家庭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就等着核桃园结果后卖钱给丈夫治病呢!

改造核桃园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个叫赵晏铎的人出现了。这人家住黑龙江,是旅行路过陇县时留下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到这里,就喜欢上了这块地方,突然有了留下来干点事的想法。”

张晓瑞和赵晏铎是在宴席上认识的,在谈天说地的闲聊中,他们无意间扯到了“陇州核桃”,又说到了栽植核桃。一个想在陇县发展核桃,一个想靠核桃为乡亲们创出一条致富路,线便搭上了。

赵晏铎几次实地察看又和村上人交谈,村里一次又一次开会研究,双方多次磋商之后,老赵就在焦家坡投资了。他的计划很宏伟,仅一期建园计划就有2000亩,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园。他的核桃园,土地是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的,每年都要付给确权农民300元的使用费;仅贫困户流转的那1033亩土地,每年从中获得的土地收入就将近31万元。

那年冬天,赵晏铎的新核桃园开建了。整地、挖坑、栽树……活儿一干就是一冬一春,有102家贫困户参与了务工劳动,占村里贫困总户数的三分之一,他们从赵老板手里领回了100多万的劳务收入。贫困户蔡军平家劳力多,一冬一春挣了4万多元,赵爱荣收入也超过了5000块。

栽核桃需要水,赵晏铎在沟口修建蓄水坝,焦家坡的贫困户不但从中得到了劳务收益,水坝蓄的5000立方米水也普惠了群众。

此后几年里,赵晏铎每年都要雇用焦家坡人给果园松土、除草、施肥、扩盘、防虫……他们源源不断地从果园里挣来钱。

让焦家坡人揣摩不透的是赵晏铎有个“怪脾气”:务工先请贫困户。张晓瑞原以为是她的“有言在先”起了作用,大商人注重信誉,焦家坡发展核桃就是为了尽快实现脱贫,这是她招商前就说清楚的。

在赵总的办公室里,她当面说:“感谢你对我扶贫工作的支持。”老赵笑而不语。猛一抬头,壁上画框里那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墨宝给了她启示。“噢———!原来赵总是‘兼济天下’了?”赵晏铎哈哈一笑:“恪守承诺,扶贫济困,义中取利,三重想法都有啊!”

赵晏铎抛出1000多万元,建起的不只是高规格的核桃园,也不仅仅是让群众得到了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成功利用了让农民能靠土地资源赚钱的模式,引进了核桃栽植的新理念,挖出了能让他们永久挣钱的源头活水。就在开始建核桃园的那个春天,村民们对自己先前建成的园子统统实施了品种更新,也学着人家的样子精心管理核桃树了。

2017年6月,张晓瑞因另有任用离开了焦家坡村,接替她的是扶贫主任李新龙。李新龙继续给村里的核桃产业加油添力,和村上的干部群众和衷共济推动产业发展,焦家坡核桃面积、管护水平不断向新高攀升。

如今,赵晏铎和村民的核桃园都开始挂果了,虽然还没有进入盛果期,但一亩地生产1000千克左右的青皮核桃已经不成问题。

黑龙江不产核桃,好多人都没有吃过能剥细皮的鲜核桃仁,老赵和家乡的客商建立了供货关系,以每千克2.8元的价格为那边供货。客商一上门,群众的青皮核桃便坐车去了遥远的东北。村民们改造过的千亩“老园”,一亩地已有了3000元上下的收入,再加上赵晏铎2000亩园子的地款和劳务所得,参与核桃产业的132家贫困户600多口人全都脱了贫。那些家境好的人家,则提前朝着小康目标迈进了。

核桃园的产量还正在上升期,到了盛果时间,这个山间村子里果农们的富裕前景已经完全能够看见了。

赵爱荣家的核桃,2020年卖了13200元,外加卖粮和在老赵核桃园打工等挣来的钱,家庭收入再保守计算也在2万元以上。2017年,有了钱的赵爱荣给丈夫做了第一次手术,丈夫能够起身了。隔年之后,她又为他做了第二次手术,丈夫不但能够下炕走动,还能照看门户甚至能干点轻活了。赵爱荣对家庭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