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

东南镇闫家庵村的贫困户王大娘家,如今不但脱了贫,家里还添了两口人。一说起家里的变化,她那满是皱纹的脸就笑得像盛开的菊花。她喜庆地念叨:“我以为我这辈子会苦到入土,没想到还过上了这么舒坦的好日子,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

王大娘是靠着种粮致富的,是借了县上产业扶贫“菜单”里“粮食增效”的光。

陇县产业扶贫“菜单”里的粮食生产系列“大菜”,是贫困户要求政府“配”的。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开过不久的一个冬日,杜长生到东南镇下乡。出陇县县城,过千河桥,沿着千河南岸的公路一路向东,郑家沟、板桥沟、菜园、高庙、张家庄、边家庄、申家咀,他一路走,一路进村入户访贫。中午在杨家坡简单用餐后,他又拐进南面的牙科沟,梁甫、牙科、李家堎、山西营,一个村一个村地察看。走到一个叫予村的村落时,已是晌午过后。杜长生让司机把车撂在村外,自己带着县委办主任走进了村里。

冬日的山村,寂寥中带着几分冷清,那个被村民们称为街道的公路两旁,每隔一截都有一小堆人在“晒暖暖”。杜长生凑近人群,同大家聊起天来。

他向村民们讨教:像他们这样的村子,干啥能够让大家脱贫致富?

一提起让村民挣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嚷嚷开了。村民们说:村里的精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留守部队”净是些老弱病残和脱不开身的人,没手艺,也干不了技术活。这地方是“天世下”长玉米的好地方,如果政府把农民支持一下,能把玉米产量搞上去,扩大种植面积,降低成本,大家就能用吃不完的玉米卖钱,还能喂牛、喂羊、喂猪、喂鸡,挣来的钱不仅能供一家人一年的花销,就是要剩几个余钱也没啥问题。

杜长生认真听着,不住地点头应和。

离开予村,他继续往沟里面走。一进闫家庵,杜长生一眼就瞅见一户人家,住房年久失修,灶房歪歪扭扭,土院墙好几处都塌了豁豁,用横着的木头架在墙上,再斜靠上一溜玉米秆权且做墙;陈旧的大门没有门扇,用枯树枝扎成一面能开合的篱笆门分隔里外。

杜长生连喊几声:“有人吗?有人吗?”

房门开了,走出来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娘。老人瞅了瞅他,问道:“你是谁?有啥事吗?”

“大娘,我路过这里,渴了,能喝口水吗?”

“进来!进来!我给你舀,我给你舀。”

老人开了柴门,让他们坐在院子里已经磨得光溜溜的石头上,就走进厨房舀水。杜长生和县委办主任也跟着走进屋内。这哪里是敢住人的房子啊?!屋顶上到处是窟窿,墙倾斜得随时都可能倒塌……他不禁打了个寒战。

“大娘,都现在了,你这家咋还这么冷?”

“唉!都是天灾人祸造的孽呀!”

大娘姓王,有一儿一女,女儿出嫁了,儿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本来家里的生活还过得去,谁知祸从天降,他的老伴儿七八年前得了肠癌,勉勉强强拖延了两年,把家里的一点积蓄花尽了,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人也走了,落了个人财两空,家就败了。

“那你这日子以后可咋过?”

“咋过哩?这些年,我娘俩种地、喂猪、喂牛,一点一点还贷款和借人的钱。唉!”

老人叹了口气接着说:“儿子都过三十了,娃娃人实在,家境又不好,也没个媳妇,还能咋过?好好在地里挖扯几年,多种几亩玉米,喂点牛,喂点猪,翻过身了想办法给娃娃拾掇个媳妇,这辈子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切都清楚了,杜长生记下王大娘的名字,临走时郑重地说:

“大娘,国家现在要花大力气帮你们脱贫了,房子公家会帮你们盖的,还会扶持你们大种玉米、提高产量,支持你们发展养殖,你的日子很快就会好转,和全国人民一同享受小康生活。”

街灯亮起时分,杜长生才返回县城。囫囵吃完晚饭,他又翻阅起放在桌头的《陇县志》。

陇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地广人稀,宜于种植,是多种农作物的优生地。农业生产根深叶茂,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炎帝就在这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后来的周人又在这一方水土上发展农业,推行休耕制度,培肥地力,种植谷、麦、黍、稷、稻、桑、麻和瓜果等作物。陇州的“嘉麦”在唐代是进献朝廷的贡品。明清直至民国,这里一直被称作“关中西部粮仓”,是饥馑年份陕、甘、宁乃至河南诸地难民逃生首选的地方。在1929年至1932年那样的大饥荒中,陇县的粮荒也主要是过多外地难民来逃难后才形成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间作套种在陕西省都很有名气。后来,虽然进入市场经济社会,陇县山里人靠种粮、养殖过日子的也不在少数。他们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盼望政府扶持种粮脱贫的农民,赵甲宏县长在好几个村子也遇到过。不只书记、县长,赵一键、车振华、张笃志都听到有农民这样呼吁。

“眼看着好多土地,特别是很肥沃的塬地和梯田里,蒿草长得比人高,心疼啊!咱不能让老百姓放着金饭碗找饭吃呀!”许多镇、村干部也向县里建议。

群众说得对呀,消除贫困,“两不愁”是基础。种好粮食,养好畜禽,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组建好专业生产合作社,实现集约经营,提高产出水平,再延伸粮食加工、畜禽饲养等下游产业,拉长的产业链上增殖出的经济效益那就多了啊!那些无法靠自己力量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困难家庭,靠土地入股分红和劳动所得,同样也能脱贫致富,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领导人的目光远不止于此,他们看得更远,想得也更多。

“粮食增效”不但进了政府的“菜单”,花样还挺丰富的。小麦高产示范区创建、玉米高产技术引进推广、优质玉米旱作科技示范田建设、杂粮增产增效技术开发、粮食科技示范园建设、油菜丰产田建设……一共有六七道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