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陇县地形复杂,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梁峁谷坡连绵起伏,山区占了大部分面积,这里的水质差,气候不良,导致大骨节病、结石病等地方病泛滥,造成世代贫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委、县政府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引导贫困群众向县城、镇和中心社区聚集,从根本上消除山区群众的居住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碧水湾,一个多么具有诗意的名字。碧水湾移民搬迁小区和它的名字一样的美丽。
背靠着蜿蜒曲折、潺潺流淌的千河水,紧邻着宽阔的宝平公路,两幢漂亮的白色楼房拔地而起,门前的广场上种着一大片盛开的月季,一阵阵馥郁芳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沿台阶而下是一座临河修建的休闲广场,绿草如茵,繁花争艳,红色的砖铺小路曲折通幽静,健身器械一应俱全,到了晚上,太阳能路灯把这里照得一片明亮。傍晚,这里有热情奔放的音乐,年轻的媳妇和慈祥的大妈们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碧水湾移民搬迁小区是曹家湾镇移民集中安置点,有2栋6层住宅楼,共192套房。来自全镇8个村的84户贫困户住在这里。
从石关沟村搬迁来的贫困户王小平,老家距安置点十千米,他和其他住户一样,打心底里感谢脱贫攻坚政策。
时间回到两年前。王小平骑着崭新的摩托车行驶在山路上,后座上坐着贤惠的媳妇,她双手紧紧地拽着小平的后衣襟,摩托车两侧各绑着两个圆鼓鼓的大蛇皮袋子,里面是他们当天挖的草药。那些日子,他们天一亮就背着干粮上山挖药,天黑之前回家。一天的劳累获得了丰厚的收获,小两口心里满是高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料到,摩托车如往常一般从李家下往石关沟的山路上盘旋而下时,“哐”的一声,在急转弯处撞上了山壁,霎时间,媳妇被甩到草丛里,王小平被压在摩托车底下,不能动弹。好心人把他们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命是保住了,但他颅脑损伤,胳膊和腿严重骨折,落下了终身残疾,从此行动不便,走路一瘸一拐。
正值壮年的他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在家里闲待着,他心急如焚,万分煎熬。不久,家里仅有的积蓄花光了,生活没有来源,沦为低保贫困户。
石关沟是曹家湾最偏远的村子。王小平的大儿子在离家较远的固关镇苟家沟上学。王小平腿脚不方便,每个星期天还得媳妇骑自行车去接送孩子。看着娘俩骑在自行车上摇摇晃晃的身影,摩托车出事的情景常在眼前浮现,他心里总是惴惴不安。
镇上宣传移民搬迁政策时,王小平思前想后,终于报了名。他向往换个新环境,过上方便孩子上学的安稳日子。
他们家4口人,按移民搬迁政策,每人享受建房补贴2.5万元,老庄基地复垦,每人奖励1万元,全家共享受补贴14万元,这些钱足够他买碧水湾新房了,他心里从来没有这样畅快温暖过。
2018年9月16日,是王小平一家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们搬入了碧水湾新居。“人老几辈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梦想成真了,托了共产党的福啊。”王小平对前来祝贺的父老乡亲情不自禁地说。人常言,草挪一步死,人挪一步活,王小平自打搬入新家,好事一桩接一桩。
“咱小区招保洁员,你想干的话赶紧报名去!”王小平家的帮扶人李海东书记一到家里,就带来了这样一个好消息。
“我这就去报名!”王小平的媳妇说着,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径直起身出去了。
王小平说:“李书记,我这怕是烧了高香了不成?这么多的好事接二连三都来了。住上了新楼,媳妇有了工作,儿子上学方便多了,学习又用功,以后也不用愁了。这让我咋感谢你们哩!”
“是你遇上了共产党的扶贫好政策,你看近几年国家发展这么快,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李书记说。
另一户搬迁户是金山寺村的王双虎,他为给儿子娶媳妇,搬来了碧水湾。
金山寺村位于千河南面的山塬顶,庄稼地大都在山坡沟洼里,距离川道较远,要走盘山路,交通不便。这几年长期干旱,原来仅有的一眼山泉也干涸了,人畜饮用的都是窖水,窖水不够了就要到几里外的河里去挑。水质差,导致村里人患病的不在少数。
这样的条件,哪个姑娘愿意嫁过来?金山寺成了西川一带有名的贫困村,三十好几的青壮年没娶媳妇的人不少。
儿子虽长得一表人才,但王双虎也愁啊。眼看着儿子到了娶媳妇的年龄,他托了好几个媒人介绍对象,但均没了下文。老王为此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2018年,碧水湾小区建成后,他把家搬了过来。栽下梧桐树,不愁引不来金凤凰。为儿子娶不到媳妇而愁白了头的王双虎搬进碧水湾小区后的头一桩喜事,就是儿子把漂亮的媳妇娶进了门。
2019年5月1日,碧水湾小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迎风飘舞的彩色气球、红色的充气拱门,把这里装扮得十分喜庆。
乡亲们都来道贺,村干部、扶贫书记也给老王和两个孩子送来了祝福。老王提着酒瓶子,怎么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来,我今天要给各位多敬几杯。”
老王的兴奋和感恩是发自肺腑的。是啊,没有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的关心和帮助,哪有今天这么开心的事啊!
儿媳娶进门,王双虎的老伴去了社区工厂上班,他们一家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打工挣钱的梦想,好日子开头了。
和碧水湾小区集中安置不同的是整村搬迁。
东南镇纸沟村是陇县南部川塬结合区域较为典型的“光棍村”,大龄小伙娶不到媳妇的不少。不是因为小伙子们不精干,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技艺精湛的泥水匠;也不是因为处在偏僻之地,这个村与陇县县城隔河相望,去县城赶集用不了多久。根本的原因是村里自然条件太恶劣,全村304户人家像鸟笼一样被搁置在几个台面上,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尤其是水质恶劣,导致大骨节病泛滥,邻村的姑娘听到媒婆提起纸沟村的小伙,个个头摇得像拨浪鼓。
让人想不到的是,时隔三年,纸沟村实现了浴火重生。移民搬迁使这个村的老百姓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鳞次栉比的楼房在阳光的照耀下美轮美奂;水泥浇筑的村庄道路纵横交错、笔直宽阔;路两旁绿树成荫,百花斗艳;家家门前的菜园子里,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蓬勃生长,生机勃发;大人、小孩,个个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鸟儿们也恋上了这片土地,悠扬婉转地唱着歌。好一幅新村美景图!
说到纸沟村的变化,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纸沟村党支部原书记杨佩侃。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成了纸沟村人外出务工挣钱的拳头项目,杨佩侃就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能人,他技术精湛又聪明能干,当了包工头,拥有自己的工程队,常年在外包工程,有了一定的积累。正当他的生意风生水起、蒸蒸日上时,不料他不顾妻子和父母的反对,毅然回到家乡担任年薪不足3万元的村支书。许多人不理解他,有人说他被“官瘾”冲昏了头,有人说他想凭借自己的工程队大捞“油水”,等等。不管别人咋说,杨佩侃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给自己挣多少,为父老乡亲谋福利才更有意义。”
2011年11月,杨佩侃上任村支书,他把整村搬迁、建设新纸沟作为任期目标。“我当支书期间,一定要把纸沟村从山上搬到川里,家家户户住新房。”
新村搬迁思路得到县、镇领导的支持。杨佩侃就带领村上干部到县、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发改局、住建局、民政局、环保局,一家一家挨个跑。去的次数多了,他一进门,别人会和他开玩笑说:“老杨又要钱来了啊?”他半开玩笑地说:“是啊,求你们多少给点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多方协调下,最终争取到了1092.3万元。他对这笔可观的资金精心打当,合理使用,用于新村房屋主体工程建设897.3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80万元,水电路全部到位,村庄绿化和景观建设争取资金15万元,新规划临街商用房出售筹资80万元。
新村建设与搬迁工程分期分批实施。
2014年年初,第二批35户搬迁工程刚刚启动,杨佩侃被确诊患有淋巴癌,医生说他最多能坚持5年。是退下来好好治病,还是继续拼了命地完成平生夙愿?这是摆在他面前一个十分严峻的抉择。
他苦苦思索———放弃工作,退下来治病,这合乎常理,不会有人笑话和责备,癌症虽难以治愈,但积极治疗就有可能延长生命,有什么还能比生命更重要呢?但这不是他杨佩侃!话说出了口,脚步迈了出去,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做的事决不半途而废!医生不是说还有五年吗?足够了!他要和时间赛跑,让生命的分分秒秒燃烧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是纸沟人,他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片热土,属于千百个纸沟村的父老乡亲!
他把诊断书往兜里一揣,没事人一样回到了搬迁工地上,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
新村建设资金不足时他先垫上,自家的小车成了村上的公车,看病化疗的时间却一推再推。他的母亲和妻子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嘴里答应着,人却还在工地上忙活着。第三批84户搬进了新房,第四批搬迁工程紧张开工,因为连续化疗,杨佩侃的体重从原来170多斤掉到了不足90斤。2016年,他的病情发展到了晚期,身体衰弱得上下村委会的台阶时,只能抓住扶手一步一步挪动,就这样,他还每天去工地,一直坚持到9月份病危入院。
2016年10月27日,没看到第四批123户村民搬进新居,这位硬汉就倒下了,从此永远再也不能起来!
他是睡去了,着实太累了。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他用于自己休息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他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夜幕降临后,燃成了熊熊篝火;黎明到来时,幻化成漫天朝霞。
白发母亲还记得,儿子弥留之际还不停地念叨着村上的事。“他把自己的病不当回事,句句念叨着搬迁重要……”
“他把全村人搬到了川里,全村人把他抬到了山上。”住上了新房,走上了平路,娶来了媳妇,过上了好日子,纸沟人笑了。村妇女主任说:“住山上时,全村一年能娶两个媳妇就算好的了,彩礼出到18万元甚至20万元,姑娘也不愿意嫁到山里来,自从搬进新农村,去年就娶了7个媳妇,彩礼降到了几万元。”
2017年3月6日,中共陇县县委做出《关于向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杨佩侃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杨佩侃的先进事迹。2017年6月29日,中共宝鸡市委做出《关于开展向杨佩侃同志学习的决定》,追授杨佩侃同志“全市脱贫攻坚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标兵”称号。2018年10月10日,东南镇纸沟村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市第二批“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在脱贫攻坚战中,陇县共新建了3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需要搬迁的2210户9456人一个不漏地走出深山,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实现了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