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让组织说话”就是聚焦困难群众身后事,由基层党组织直接出面,帮助党员亲属料理后事,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每天忙完手头事,天成镇上寨子村七组的闫双军就会站在窗前,眺望对面的南山。
透过树枝间的空隙,闫双军能看见山顶的土屋和屋顶的青瓦。那里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家。现在主屋虽然拆了,但院子边高大的白杨树和榆钱树,依然让他时时想起三年前父亲离开时的情景。
2017年农历八月十三,大雨滂沱。
晚上11点,和闫双军相依为命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南山村原是天成镇的一个行政村,2014年撤村并组,与上寨子村合并,村上的大部分群众搬到了上寨子村,只剩下闫双军家和另外两户人家还居住在这里。
父亲的突然离世让闫双军措手不及。虽然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但父亲在、家就在,自己起码还有个精神依靠。父亲一走,闫双军一下子不知所措,望着炕上父亲逐渐冰凉下去的身体,闫双军六神无主。他走到门口,望着黑洞洞的夜空,听着排山倒海般的暴雨声,闫双军这才想起,村上的另外两户人家也外出打工了。黑漆漆的夜里,闫双军蹲在炕头,听着屋外唰唰作响的雨声和屋子顶棚上吱吱乱叫的老鼠声,感到无助极了。他双手抱头,守着父亲,一步也不敢离开。他怕自己一离开,顶棚上的老鼠就会跑下来咬噬父亲的遗体……
万般无奈中,他颤抖着双手,拨通了副支书闫田新的电话。
“哥,我爸,我爸走了……”
“啥?!你说啥?!”闫田新大吃一惊。
“我爸去世了!”闫双军带着哭腔说。
“是这,你别急,也别怕,我这就安排。你先把你爸守好,我马上就上来!”闫田新挂断电话,又立即拨通了村上其他几名干部和党员的电话。
不等天明,闫田新就带着三名党员冒雨赶到了闫双军家。随后,村上其他干部也陆续赶来了,大家一起动手,给闫双军的父亲搭起了灵堂。
闫双军家是贫困户,虽说不提倡铺张浪费,但基本的丧葬习俗还是要尊重的。
首先是安排人进城为闫双军父亲购置棺材;
其次是安排几名妇女为闫双军父亲缝制寿衣;
同时还安排人冒雨为闫双军父亲“打坟”。
这些事项,副支书闫田新和几名干部都一一做了安排。
忙到了中午,大家觉得肚子饿了,才发现闫双军家里连吃的面都快没有了。
闫田新安排人去街道买了几碗炒面和十几个馒头。大家蹲在房檐下,随便吃了几口,草草填饱肚子,又忙碌开了。
安排人买菜买面,租借桌椅板凳,准备锅灶,接待亲朋,起灵送葬……
最终,在村党支部的操持下,闫双军的父亲入土为安。
送走了父亲,闫双军紧紧握住闫田新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感谢组织,要不是党支部,我都不知道我爸的后事咋办呀!”
闫田新说:“你放心,党组织绝对不会让任何人作难的!”
安置好了闫双军父亲的后事,村党支部又开始考虑闫双军的生活问题。以前,父子俩一起生活,彼此还有个依靠,现在让闫双军一个人在南山村生活,大家都不放心。49岁的闫双军一级肢残,独自生活有很多不便。“要保证每一名群众幸福生活。”村班子成员会议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会后不到一个月,村党支部特事特办,将闫双军搬到了上寨子村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居住。考虑到闫双军腿有残疾,上下楼不便,就特意把闫双军安排在了一楼。
随后,村上又给闫双军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同时兼任安置小区的保洁员。村上还给闫双军办了低保,彻底解决了他生活没保障的问题。
虽然失去了相依为命的父亲,但是闫双军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现在的闫双军比以往活得更加有劲头。每天,他把自己负责的卫生区段打扫得干干净净,村上有啥公益劳动,他跑得比谁都积极,干得比谁都认真,大家都给他竖起了大拇指。面对大伙儿的赞美,闫双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党真的是太好了,把殁了的人和活着的人的事情都考虑到了。我现在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干事咋能不兢兢业业呢?”
如今,南山村剩余的2户人家全搬下来了。闫双军也响应政策,主动拆除了南山村的旧房,将旧宅基开垦出来,种上了玉米。
现在,说起这些,天成镇上寨子村党支部书记吴龙全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办好困难群众的身后事,才能让活着的人更有信心致富奔小康。基层党组织就是给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我们绝不能让群众为‘身后事’烦恼!”
陇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身后事无人操办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困扰群众的“挠心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农村,留守的青壮年劳力更少。遇到老人去世这样的大事,亲属想找几个帮忙的人都很作难。
“无论多小的事,放在群众身上,就比天还要大。脱贫攻坚,就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入手,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针对这一现状,陇县积极实施“让组织说话”党建暖心行动,出台了《关于建立群众“身后事”关怀的意见》,规定在困难群众去世后,由基层党组织直接出面,帮助亲属料理后事,解决了群众后顾之忧。有条件的村还修建了村民红白理事厅,免费提供场地、过事用具等,专门为群众操办红白喜事。这既让群众的“身后事”过得省事、省心、放心,也杜绝了铺张浪费。据统计,仅2019年,全县104个村共开展群众“身后事”关怀服务2120人次,减轻群众负担626万元。2020年1月至7月,累计开展“身后事”关怀服务410人次,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微心愿”40余次,累计减轻群众负担123万余元,成了困难群众“最暖心”的工程之一。
天成镇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虎对“让组织说话”党建暖心行动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最暖心的是那些曾经给村里做过贡献、受到村民爱戴的老人去世后,村党支部还会专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既教育了子女,传承了好家风,又让家属心里感到温暖,增添了志气。有了这种精气神,脱贫攻坚何愁不能取得胜利?”
关注困难党员生活,关心残疾儿童成长,聚焦大龄青年婚嫁难题,关怀群众“身后事”……陇县开展的党建暖心“四大行动”,关注的都是群众生活中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体现了陇县在脱贫攻坚中的“巧处”和“妙处”。
把帮扶的视角关注到了最细微处,不留一丝空白和死角。
“小处着眼,大处着力。”他们不喊口号,不说大话。
不求眼前的“实绩”,不图短暂的回报,只管动手去做,默默付出。
他们只秉承一个原则:“群众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这就是陇县的党员和干部,坚强质朴的陇县人!大爱浩荡的陇县人!
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搭建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向心力。
也许,发表在《陕西日报》2019年9月16日第15版,由记者刘强撰写的记者手记《细微之处见真情》能准确地概括这一行动的真正意义。
老人去世有党组织帮助料理后事、城乡留守儿童有了“代理爸妈”、大龄青年婚嫁有党组织牵线、困难党员干部有组织关怀……在实践中,陇县强化党建引领、服务群众作用,通过一件件小事,把党建融入群众生活,让群众真切感受党的温暖。
办好“小事情”,赢得“大信任”。小事不行、大事难成,小事不做、大事难过。办好群众最急、最需、最盼的事,才能赢得群众信任,打破干群“隔膜”。群众之事看似平凡,实则关乎稳定、关乎和谐。基层干部只有把件件小事做到群众心坎里,才能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大信任”。
办好“小事情”,增进“大感情”。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群众的“小事”虽小,但意义重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走到田间地头,坐到老乡炕头,和群众真情交流,才能拉近同群众的距离,才能搭建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从而凝聚起三秦大地群众追赶超越的强大力量。
(摘自《陕西日报》2019年9月16日“记者手记”《细微之处见真情》作者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