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陇县是中国较早栽植核桃的地方。这里的南北山区适宜核桃生长,是陕西省的核桃之乡。
西汉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后,商贾们就将西域的核桃种子留在了地处要隘的古陇州大地。陇县核桃至晚在宋代时已经名气很大。历经千年自然繁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施“水利水保,青皮核桃”战略,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初创时期的核桃产业发展,到了2010年的时候,陇县核桃保有量已经达到645.9万株,折合面积35.3万亩,光天然实生核桃就有240万株,折合24万亩。
核桃成为陇县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上有意向,群众要求栽,核桃顺风顺水地进入了陇县产业扶贫“菜单”。从2016年起,陇县县委、县政府争取和整合项目与资金,投资上亿元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开拓市场,打造了名扬省内外的陇州核桃品牌。核桃不但成了陇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被群众称作“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陇县北部山区的河北镇享有“陕西核桃第一镇”的美誉。这里漫山遍野种满了核桃树,春、夏、秋三季登高远望,一颗颗高大的核桃树像一把把撑开的青青大伞,站立在高低起伏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几乎把游人目所能及的“视界”染成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核桃成了上苍赐给山民的绿色银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山民靠山吃山,用卖核桃赚来的钱购买油盐酱醋、布匹衣物、农耕机具、良种化肥乃至电视、摩托……
河北镇最早的人工核桃林是东坡村的2000亩优质示范园。园子是21世纪之初第一、二个十年相衔接的时段建起的,是陇县人建设陕西核桃大县的标杆性“样板田”。
东坡村几乎没有平地,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在缓坡上的梯田,就是山里人眼中的“刮金板”。东坡村核桃园就在村域内一面朝东向阳的缓坡梯田里。核桃园筹建时,县委、县政府对它寄予厚望,要求很高,提出的标准是“国内一流,陕西领先,宝鸡名片,陇县引擎”。
这么高的定位,给了果业局、河北镇、东坡村巨大的压力,也增添了强大的动能。县果业局局长与河北镇党委书记坐镇指挥、定向把关,副局长和镇长现场督战、管大抓小,东坡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陇县核桃大县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一把手工程,不把吃奶的劲头用上不行啊!核桃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品种遴选组合,都由西农大的专家提出,再经过几上几下反复斟酌研究方才拍板。
那年,从秋后到初春,选定建园的那面山坡上人影就没断过,关键时期更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那个整整占了一面小山坡的核桃园,标准真的不低,十来年过去了,核桃树长得已经比老碗的碗口还粗,现在还有人来参观,其中有不少来自外省的客人。
示范园得有示范园的模样,东坡村核桃园管理也很到位,建成后一直都是按严格的科学规范作务的。只要人不负树,哪有核桃树负人的?从六七年前起,那园子就开始给主人们赚钱了。核桃价钱最高的时候,一亩核桃卖过五千元上下;如今核桃价低了,卖三四千元还是不成问题。东坡村大凡以土地入股核桃产业合作社的,都没有进入贫困户的“档”“卡”里。
核桃富了东坡人,惹得方圆百里的人直流涎水,这便宜当然不能只让他们一家沾了,都是远亲近邻,有道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临近的村子一起上手,“栽下‘摇钱树’,携手奔小康”成为河北镇脱贫攻坚中最时髦的口号。新建的核桃园,成了那道黄土丘陵上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