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132

铁塬村,一个有山有水、有川有沟的村子,房屋沿陇马路一字排开,毗邻省道,貌似条件优越的富饶之地,实际上情况复杂。新并入铁塬村的椿树滩、扫帚滩、石尧河原本就是天成最有名的贫困地区。原来的石尧河村现在成了铁塬八组,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让这个小山村名扬海内外,时至今日,依然人来人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打卡地。留存的秋菊山庄、秋菊故里等旅游景点,依托关山草原的知名度吸引着游客,村里9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要么是老弱妇孺,要么身患疾病,要么家庭有拖累走不开,反正能出去的人都出去了。

人外出了,村里也就冷清了。

2016年,县林业局包抓该村后,一位年轻党员赵林虎背着铺盖卷来了。

他来之后,村里悄然发生了变化。

“如何才能通过扶贫改变这里的现状?”“如何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安心务工?”“如何既让土地增值又让群众增收?”一连串的问题让土生土长的赵林虎陷入了深思。

自幼长在农家的赵林虎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他当过兵、种过树、打过工,如今又扶贫,也算见过一些世面。经过一番走访入户和深思熟虑,他大胆提出了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特色种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

当他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村干部的脸上写满了疑虑。原来,土地流转是农村人的“大忌”。村里以前就流转过土地,但人老几辈都以土地为“命”的庄稼汉们,怎么甘心将自己的“命根子”交给别人?大家在思想上转不过这个弯。而且因为土地流转这个事,村里近几年发生了不少矛盾。于是,村里再也没人敢提土地流转的事了。

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当赵林虎把土地流转的想法说出来以后,村民们顿时炸了锅,大家窃窃私语,没人表态。当他问及大家想法时,有几个年轻人主动站出来表态:“愿意流转土地。”这可把几个老人气坏了,有老人气呼呼地说自己家土地一厘都不会流转。最终,会议不欢而散。

这样不行,得另想办法。赵林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成这件事!因为只有把仅有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经营,集体开发,才能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打拼,增加收入。

要办成这件事,得有人出头来带领大家。

于是,他找到了老杨。老杨名叫杨全福,八十多岁,是现在的铁塬村七组村民,合并前任椿树滩村的支书。20世纪90年代,椿树滩村合并到了铁塬村,住户大多搬到了村庄外居住,在村居住的老人不到20户。他决心从老杨身上做工作,突破土地流转难的困境。

赵林虎找到牛鼻子后,就天天往老杨家里跑。老杨从刚开始的不理不睬,到逐渐与赵林虎变得熟悉,一直到最后的热情招待,老杨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把流转土地的想法向老杨讲了。老杨对这个事情也有顾虑。老杨是从旧社会过来的,那年月,人们的生计全在土地上,地薄产量低,家里人口多,经常饿肚子,被饿怕了。现如今,自己种庄稼,老杨感觉心里踏实。

老杨的顾虑也是大家的顾虑。既然老杨打开了话匣子,这事情就有门道了!

他耐心地给老杨做工作。从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产粮形势、粮食进出口等各个方面分析情况,讲政策、讲形势,同时也为老杨算了一笔经济账。种庄稼,以玉米为例,种一亩玉米,一年的收入在1000元左右,除去种植管理的费用,亩产纯利润不足500元,还得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入不敷出。老杨女儿每年为种几亩玉米,不远千里地赶回家,光误工费和沿途各种开支就上千元,远远大于种玉米的收入。

在赵林虎的努力下,老杨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最终同意了流转土地。

就这样,他一户一户跑,一遍一遍做工作。后来,老杨也成了他的“助手”。一个月时间,他们跑遍了村上的每家每户,土地流转如期征地200亩。铁塬村第一个土地流转项目———观光芍药基地建成了。

第一期土地流转后,群众如愿拿到了征地款。尝到甜头的群众思想观念来了个令人惊喜的急转弯,为今后的大发展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年来,铁塬村先后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苹果300亩,建成水果采摘园300亩、观光牡丹园200亩、观光菊花园200亩,种植大棚香菇34.2万袋;又养殖肉牛200头、奶山羊2000头、中蜂1500箱、林麝500只;此外,注册专业合作社10个。全村形成了“旅游、中蜂、奶山羊、光伏发电、食用菌、包装饮用水、林麝养殖、陕果苹果园、观光芍药基地、世行采摘园”十大产业基地。

2018年,铁塬村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2019年,突破了100万元。通过这两个惊人的数据,可以看出赵林虎转变群众观念的成效。铁塬村集体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全县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