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107

两个月前的4月20日,东关村进行了第一期公开评议活动。评议的对象是全村的贫困户。

村委会二楼会议室里,所有贫困户都坐在一起,听取群众评议组和乡贤评理会对每户贫困户逐一点评。

评议会前,群众评议组的9名成员已经到每位贫困户家中现场走访过了,和每一位贫困户面对面进行了沟通。每位贫困户平时待人和气不和气,勤快不勤快,致富产业发展好不好,脱贫决心大不大,他们掌握得很详细也很准确。

因为是第一次举行现场评议,会场气氛显得有点严肃。群众评议组对每位贫困户的情况逐一进行了介绍,然后由乡贤评理会的成员挨个点评,说事析理,每个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该表扬的咋表扬,该批评的咋批评,说得都很到位。因为说的都是事实,也很准确,现场群众没有一个人反驳。然后,工作人员给评议组每位成员发放了《城关镇东关村“三评两榜一奖惩”活动量化评比积分表》,让他们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内生动力、热心公益五个方面,按照评分标准,给每位贫困户打分。这就是活动中的“量化评比”,按照得分高低排序,得分最高的前两名为“红榜人员”,最后一名为“黑榜人员”。

结果,东关村一组的赵福来和二组的赵晓轶、徐朝来(得分并列)被评为“红榜人员”。

得分最低而被评为“黑榜人员”的就是胡小芹。

大家对胡小芹的意见较为统一:思想落后,行为懒散,对于各种帮扶措施不予理睬;家庭卫生环境脏、乱、差,对村干部及帮扶人员的劝导不予理睬;坚持“等、靠、要”的错误思想,不思进取,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不好。

要说胡小芹,也确实是东关村的一个“典型”。她留给东关村群众最深的印象就是“懒”———家里卫生不收拾,院子不扫,胡乱堆放的柴草能把人绊倒。她既不出去务工,也不上地做农活,就连每天忙忙碌碌上地的丈夫回来了,也不一定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她每天除了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外,其他事情一概不问不管。帮扶干部每次去帮扶,一看见她就连连叹气———说啥都不理睬啊!

轮到点评胡小芹了,会场气氛有点压抑。

胡小芹坐在会场中间,冷着脸,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时候,作为乡贤评理会的一员,东关村党支部书记赵碎定毫不留情地展开了点评,语气严厉中又透着语重心长。

“……你想想,长期这样下去,你家的日子啥时候才能过好?你的两个儿子将来咋办?还成不成家?”

其他成员也一一对胡小芹进行了点评。大家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实事求是,公开坦诚。

评议会结束后,赵碎定和胡小芹的帮扶人、县园艺站职工张敏商量道:“老张啊,你抓紧时间,抽空去给胡小芹做做思想工作,防止她今天挨了批评,心理上有啥负担。”

张敏回答:“那当然,我肯定要去,这些群众因为生活贫困,本来就心理脆弱。咱本意是为了他们好,可不能让他们有啥误会。”

临出门,赵碎定又嘱咐张敏:“你去了注意说话方式,可别让她骂你。”

张敏开玩笑道:“没事,她骂我,我不会骂她吗?”

玩笑归玩笑,其实张敏心里早琢磨出了一套办法。他觉得,这次群众评议会,对胡小芹既是一个打击,也是一次难得的改变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