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99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描绘出如此美好的世界,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构想。然而,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这样的美景是难以实现的。伟大的目标要靠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社会来成就,共产党人为此孜孜追求了整整一个百年。今天,它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

“付选民考上延安大学啦!”2017年8月25日,陇县儿童福利院传来喜讯。老师和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围着付选民欢呼雀跃,向他送去衷心的祝贺。然而付选民白净的脸上却笼罩着一层愁云: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从何而来?付选民愁得连觉都睡不着,哪有心思享受金榜题名的快乐呢?

出生于1998年6月的付选民家住温水镇枣林村。人生无常,世事难料。2005年11月,48岁的父亲付拴狗因病去世,当时,付选民年仅7岁;2007年3月,他的母亲张春惠又因病去世。父母相继离世,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他的生活忽然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他的姐姐在2005年外出打工后就杳无音信,家里只剩下他一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两年之内经历了两次痛失至亲的打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真是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境况。在村民和亲戚的帮助下,他向县孤儿院写了申请书。于是,年幼的付选民离开了生他养他的那方土地,进了孤儿院。

在孤儿院里,付选民得到了老师、同学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呵护,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家人般的爱,一颗孤独的心慢慢被融化。付选民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从没有忘记自己在申请书上写的那句话:“刻苦学习,以后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报答孤儿院叔叔阿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他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帮助和照顾比他小的弟弟妹妹,给他们辅导作业,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院里的老师和生活阿姨都很喜欢他。

2015年,勤奋好学的付选民在陇县中学毕业了。然而,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使他遭受沉重打击。孤儿院的阿姨们和代课老师给他加油鼓劲,鞭策他继续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付选民终于金榜题名,考上了延安大学。在复读的两年内,他享受了普通高中助学金2000元(每学期1000元)、普通高中免学费1600元(每学期800元)。

就在付选民为大学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县委、县政府雪中送炭,让他享受了《宝鸡市贫困家庭高等教育入学》政策,一次性救助了他6000元,孤儿院的叔叔阿姨们也多方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为他筹足了学费和生活费,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付选民高兴地说:“像我这样的孤儿能有今天,全托了共产党的福,我要勤奋学习,将来好好报答党和社会。”

在陇县,享受到脱贫攻坚春风沐浴的不仅仅是付选民一个孤儿。县委书记杜长生始终把孤儿的养育当作“一个不能掉队”的特殊对象予以关注。他要求民政局对全县的孤儿进行认真摸底,做到应养尽养、一个不漏。

王英英是孤儿院里一名普通的孤儿。16岁的她中等个子,圆脸,弯弯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一头浓密乌黑的短发散发着青春的蓬勃气息,看到她,总让人想起春天、鲜花、阳光……

她是陇县二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年级前3名,所有科目均衡发展,门门都十分优秀。她乐观开朗的性格也很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却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2004年9月,王英英出生了。她一出生就是孤儿。出生不到10个月,她就被东南镇焦家山村民王忠怀和杨烈凤夫妇所收养。夫妇二人视她为掌上明珠,给了王英英幸福快乐的幼年生活。可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养父母在她不到4岁时便离异了,她的灾难自此而始。

她被判给了养父王忠怀抚养。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8年11月,王英英的养父在给村民拆房时发生意外,最终抢救无效,离开人世。懵懂无知的英英还不知道死亡是咋回事,她摸着自己头上的白布条,看着满院子里忙碌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两天不见父亲回来,她急得哇哇直哭,鼻涕和眼泪混在一起往下流,不停地问身旁的人:“我爸去哪了?他啥时回来?”大人们默默无语,都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命苦啊!

看着小英英太可怜了,她的养母杨烈凤又把英英领去,母女俩一起过活。2009年,养母与东风镇裕头村一村民结婚,把英英又带到裕头村。有妈妈的日子总是幸福的。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11月,养母病逝,她又一次失去了亲人。养母去世,对她来说如天塌下来,此时的她已经知道,死亡就意味着永远的别离,她再也见不到最疼爱她的母亲了。没了母亲,她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生活该咋过。那年她13岁,刚上初中一年级。

王英英是不幸的,一出生就是孤儿,老天又偏偏把失去养父母的双重灾难降临到她的头上。好在王英英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就在她生活无依无靠,眼看走上绝路的时刻,习总书记“一个不能少”的指示如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使王英英这样的孤儿喜获新生。民政局了解到王英英情况后,及时批准她享受集中供养孤儿待遇,将她领到了县儿童福利院。刚转到城里学校,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她总是沉默寡言,不与别人来往。福利院老师及时和她的代课老师互通信息,利用晚上的时间找她谈心,给她辅导功课,帮助她渡过了适应期。后来,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还当了班上的学习委员,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长大了的英英有一颗灵动而敏感的心,赢得了小伙伴的喜爱,每逢星期五放学,小伙伴们就盼望她赶快回来。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五,和往常一样,她推开孤儿院的门,两个刚上幼儿园的小妹妹就跑过来抱住她的腿直喊:“姐姐,我都盼你好几天了,你咋才回来?”听着小妹妹奶声奶气的问候,一股暖流涌进了她的心间,热泪湿润了她的脸庞,那是失去亲人的孩子得到浓浓的关爱和温暖时最直接的反应,她抱起两个小妹妹,在她们粉嘟嘟的脸上亲了又亲。

如今,英英和她的小伙伴们像羽翼渐丰的鸟儿,向着蓝天白云伸展开自己稚嫩的翅膀,他们要去搏击长空,迎接风雨,去更加广阔的天地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陇县儿童福利院是这些孩子成长的乐园,这里是他们的家,老师、护理员就是他们至亲的家人。院里现有孤儿20名,工作人员12名,其中,3名管理人员,9名管护员。

谁说孤儿没亲人?孤儿院的叔叔阿姨像父母一样抚育着他们;孤儿院的小伙伴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无间、相互爱戴;全社会的爱心人士更是把他们当作掌中之宝关爱备至。他们心灵的创伤在这人间温情的疗慰下一点点愈合。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王英英、付选民等孤儿遭遇了种种家庭不幸,可是他们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社会的帮助,享受到了人间的大爱和温暖。

五年的同心勠力,使陇县贫困群众的生活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以前困扰群众的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这是陇县历史上空前的大突破和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