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说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困难群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用困难群众的话说就是:“我家就这样了,今后我也没啥指望了。”
董志明在走访的过程中也听到过很多这样的话。这些话除了让他心情沉重以外,更让他感觉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我这家就算完了,还说什么脱贫致富?”这句话是三组村民兰海平说的。
董志明第一次见到兰海平,是在入户走访的时候,那时候兰海平还不是贫困户。四十来岁的农家汉子,身形瘦削,蓬头垢面,眼神无光,心事重重。
董志明问了村干部,才知道兰海平最近遭遇了一件头疼事:媳妇去宝鸡查病,检查结果是乳腺癌。
任何家庭成员得一场大病,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何况得的是癌症,这绝对会把这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拖入深渊。兰海平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了。
就在兰海平走投无路之时,董志明召集村干部,将兰海平一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低保政策。
评议会上,董书记说:“像兰海平这些有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的必须新增为贫困户。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这是政策要求,体现党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另一方面将这些家庭纳入救助体系,可以大幅度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帮助这些家庭重拾生活信心。”
纳入贫困户,对兰海平来说是解决了大困难。妻子住院治疗,报销了百分之九十多的费用,而且每次化疗都可以按规定报销,他再也不用整天为钱的事发愁了。
要说兰海平也是村里的能人。他会养蜂,妻子没得病前就有六十多箱。妻子得病后,卖的卖,再加上疏于管理,蜜蜂只剩下十几箱了。
妻子看病有了保障,董志明就张罗着鼓励兰海平发展养蜂产业。
“你得给咱在产业上当带头人,还干你的养蜂老本行,你看怎么样?”
“你看我能行吗?”
“你绝对行!你懂行,遇到问题有我和村委会,你绝对能干好!”
“那我试试吧……”
接下来,兰海平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就在这时,兰海平家旧房改造也被纳入扶贫范围。
那段时间,兰海平忙坏了。养蜂的事,房子改造,还有给妻子看病,所有的事都得他操心,但是兰海平的心里是充实而快乐的。
五间房子换了前墙,贴了瓷砖,屋顶换上了机瓦,重新座了脊,其余几面墙进行了喷浆处理,再也不怕风雨侵蚀了。
原先落寞的农家小院重新焕发了生机,兰海平逢人就说:“还是党的政策好!”
就在兰海平为房子焕然一新而高兴的时候,妻子的病也有了好转。于是,兰海平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发展养蜂的劲头更足了。
他不满足于自己原先养蜂的经验,买来养蜂的书学习相关知识,还不停地缠着董书记,让给他介绍养蜂的专家和能人。兰海平好读书、爱学习,这一好习惯为他后来的养蜂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开始的10箱发展到如今的140箱,他成了专业养蜂大户。
权家下产的蜂蜜是个宝。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有全县最大的洋槐林,因此兰海平的蜂蜜就是个“香饽饽”,根本不愁销。
看到兰海平养蜂挣了钱,其他群众也嚷着要养蜂。兰海平带动了一大片,他也乐意给大家提供技术帮助。权家下的养蜂产业做大了。
“光我微信朋友圈推销出去的蜂蜜,一年收入不下七千元。”董志明如是说。他不但帮助推销,好多时候都成了义务送货员。朋友、亲戚买了蜂蜜,他都帮着带。他还帮兰海平他们引进了电商。
据董志明说,现在全村养蜂已达一千多箱,80%的农户都在养蜂,大户有十几户。蜂蜜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
截至2018年,养蜂产业使全村76户贫困户(除10户“兜底户”之外)的人均收入增加到5950元,实现了脱贫。兰海平的“穷帽”也摘掉了。
董志明扑下身子率领群众,一干就是五年。他引导大家养牛养羊、栽树种草、改造住房、修路架桥,能让群众挣来票子的事他都领着去干,风里雨里,泥里水里,顶风雪、冒酷暑,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脸黑了,人瘦了,年轻帅气的小伙变得土气苍老了许多。但是,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村路拓宽硬化了,旧房拆除了、变新了,种植养殖合作社成立了,老赵、老陈等老人都享受上了各种扶贫帮扶政策。
一年四季,街头巷尾、农家院落里,都有了欢声笑语,原先那些靠着墙根等救济的人都动了起来。致富有了希望,生活有了奔头!
董志明向组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在权家下人的眼里是亲人,更是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