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烤烟是陇县的老牌骨干产业,从发轫到壮大已有近40年历史。烤烟发展为陇县群众拓开了新的致富门路,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也愈来愈加凸显。脱贫攻坚开始后,陇县人把烤烟写进“菜单”强化培育,让老产业由大变强,成了贫困户的“钱串串”。
贫困户刘成良就是靠种植烤烟摆脱贫困的。
刘成良家住陇县县城西北的温水镇苟家寨村。那里地处千山浅山区,一个行政村管着好几平方千米的地面,分布着八九个自然村。苟家寨是村委会驻地的大村,刘成良的家住在一个叫朱家湾的小村落里,那里只是苟家寨的一个组,离村委会还有三四千米的路。
朱家湾坐落在千山中一个小山头的山腰里,四五十座瓦舍稀稀拉拉地摆在小山的南坡上,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百十口人,远远看去,就像一幅挂在山上的水墨画。城里人看着很美,山里人过日子却很艰难。山高、坡陡、路不好,甭说浇地,天一旱连吃的水都没有,到坡底挑一担水得花上半天工夫。这么差的条件,贫困户自然很多。
刘成良是个“编外贫困户”。摸底建档立卡时,他家没进入贫困户的册子。可是,依实际收入水平和家境,他家又是实实在在的贫困户。
刘成良没有入“档”进“卡”的原因,驻村的扶贫第一书记葛平有一本账。
全国性脱贫攻坚启动的那年春天,扶贫工作队进驻了苟家寨,先是逐家逐户走访,认真摸底调查,然后是召开村民会评议。村民们都清楚这一次国家是下了硬茬,要拿真金白银扶贫,能不能挤进“册子”,直接关系着日后能否从国家扶贫政策的大锅里搂一勺肉菜。开评议会那天,各户代表你一言、我一语,吵得面红耳赤,争议了大半天也没评出结果。
就在大家为评定贫困户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时候,刘成良“霍”地站了起来。“我家享受低保政策已经好几年了,我主动退出……”
刘成良语出惊人,会场愕然,几十双瞪圆的眼睛齐刷刷地直盯在这位中年汉子身上。
一阵短暂的沉寂后,有人开口了:“你家的情况大家都清楚,退出来不合适啊!”
刘成良家的情况还真不敢让人恭维,一家4口人,大女儿在县城念高中,6岁的小女儿患病,行动不便,几年来一直靠媳妇照顾,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全靠他一人担着。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尽管他是村子里能说能干的精明人,可也改变不了孤掌难鸣的困境;更何况他给小女儿治病已经花了不少钱,而且还得继续花呢!他们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不进入贫困户名单接受帮扶,还真是说不过去呢!
“我家眼下看是有困难,可我是共产党员又是组长,总不能老是躺在国家的热被窝里等、靠、要,只想着沾政策的光。脱贫致富过好日子,得靠自己的一双手。大家对我家的同情理解,我领情了。”
他话语铿锵,又充满诚意。就这样,刘成良家就成了不是贫困户的贫困户。
组长退出了贫困家庭名单,会场上再也没有人为争当贫困户而争吵了,评议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评议会结束后,刘成良安排好组上的事,就开始谋划自己如何脱贫了。党和国家把脱贫作为中心工作,举全国之力打攻坚战,受党员、组长双重身份责任使命感的激发,他决心大干一场,自己先脱贫,再带着大家共同富裕。
刘成良这个贫困户身份虽然被他主动放弃,但他的脱贫产业还是从县上的“菜单”里选取的。他从扶贫队长葛平手里要来了县里开出的“菜系”册子,一眼就瞅准了发展烤烟产业。
陇县种植烟叶的历史很悠久。改革开放之初,县上调整产业结构,就在温水公社团结和坪头、城关公社晁家坡、东南公社张家庄引种烤烟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财政和农民增收,大规模增加烤烟种植。1985年,陇县的烤烟面积已经达到2.28万亩,烟叶产量突破2030吨,实现产值252.4万元,成为陕西省的烤烟生产基地县。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县里的烤烟面积达到6.89万亩、总产量超过8233吨、烟农收入突破8269万元、实现税收逾越1739万元的峰值,“关山”牌烤烟成为在省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品牌。
这些数字,对于一个山区小县而言,算得上辉煌了吧?
然而,在各种数字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一窝蜂”大上烤烟,导致了亩均效益不断下滑。在许多不是优生区的地方种烟,焉能生出大利润?苦心经营出来的富县富民骨干产业,不但没有让好多川塬地区的烟农富起来,反而使他们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