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八渡镇通往桃园村与大力村的三岔路口,以往被人们称作“郭河口”,桥头巨石上刻着鲜红醒目的“蜂谷”二字。
“蜂谷”,多么生动美妙的所在。云雾缭绕,奇峰叠翠,溪流潺潺,幽谷花海,兽走莺啼,蜂蝶起舞。
峰回路转,豁然一片开阔平地,一个小小的村落静卧其中。“桃园”,又是一个诗意的名字。村口庄园里,一位衣着朴素的农家妇女戴着蜂帽,正在打理着自家的中蜂。
王喜文今年47岁,桃园村六组人,家有5口人。丈夫熊海林因一次意外,腰脊椎受伤,无法外出务工;公婆年迈,常年生病;儿子从高中辍学回家帮助她发展中蜂产业。
2015年年底,王喜文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第二年春天,正当她家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县工会下派的第一书记尹峰来了。初来乍到,他一家家入户走访,详细记录各家情况。通过村干部介绍,他得知王喜文和丈夫熊海林文化程度较高,平常喜欢看书,接受新事物较快,可如今他们遭遇不幸,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于是,初次见面,尹峰便把一摞厚厚的科普书籍作为礼物送给了夫妻俩,鼓励他们谋求自我发展之路,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
细心的尹峰发现王喜文家里放着许多中蜂养殖的书籍。经过与村“两委”商议,决定由王喜文牵头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带领全村群众发展中蜂产业,启动资金由县上的“菜单式”扶贫项目解决,每户补助5000元。
听到这消息,王喜文高兴极了。她说:“有你们的支持,我一定能成功。”
4月,山花盛开的季节,尹峰等扶贫干部给王喜文送来了5箱中蜂。王喜文把自己院子的空地整理平整,开始了中蜂养殖。尹峰通过丰田蜂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金荣联系到了杨凌农学院教授,请他们来村讲课,帮助王喜文学习养殖技术和网络销售知识。她的包户帮扶人是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工作热心,且是个业务内行,专家们的技术指导和对口帮扶,更加增添了她成功的信心。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王喜文的中蜂存栏达到两百多箱,蜂蜜产量成倍增加。2019年,王喜文中蜂养殖收入达四万多元。她顺利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女儿教王喜文在网络上卖蜂蜜。她开始学着发短视频、搞直播,蜂蜜销路一下打开了,好山好水好蜂蜜,慕名前来的客户络绎不绝。
王喜文不但在网络上卖蜂蜜,还当起了中蜂养殖技术员,成了粉丝们眼中的“土专家”。
王喜文给网友讲养蜂技术,讲怎么辨认蜂蜜。“草上的花取的蜜叫草蜂蜜,树上的花取的蜜叫木蜂蜜,口感不一样。草蜂蜜颜色浅,木蜂蜜颜色深。咱陇县拥有大面积野生天然林,林区林木繁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特别是林地中药材享有盛名,一年四季,百花盛开,是中蜂繁殖生存的天然王国。陇县的中蜂蜂蜜,包括意蜂百花蜜、菜花蜜、洋槐花蜜、荞麦花蜜,都和别处蜂蜜的成分、结晶度不一样,营养好,药用成分多,口味特色显著,口感自然好得多。”王喜文,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带着满脸的真诚与质朴,她的推介特别令人信服。
王喜文带动了更多的山区村民参与养蜂,陇县蜂蜜出了名,她们做成了甜蜜事业。
五年来,陇州大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位位扶贫第一书记把汗水和心血撒在了广袤的田野间,也把一颗颗滚烫的为民之心镌刻在了父老乡亲的心坎上。他们的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赞誉,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2016年以来,全县通过“双推双审”从中央、省、市、县选派驻村扶贫干部378名,其中,第一书记104名,驻村工作队员274名。累计从脱贫一线提拔使用干部76名,表彰奖励515人次。2名同志荣获“陕西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5名同志荣获“宝鸡市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尹利平等表现突出者直接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同时在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管理过程中,也有排名靠后的20名第一书记被淘汰召回。
另外,全县担任第一书记的驻村干部已累计帮助派驻村引进致富项目498个,争取脱贫资金960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实事难事8万件(次)。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脱贫攻坚是历史大事件,那些有胆有识、不畏艰险、敢于吃苦的年轻人抓住了历史机遇,他们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夺取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他们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一个个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